调研体会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中药旅游 让健康旅游在中医文化之美中升华

作者:刘戈飞 来源:皇冠山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0-03-09 09:43 【打印本页】


随着中医药保健及疗效得到人们的公认,中药材产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2020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中药材为主题打造的中药旅游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南京坪村是宁陕县皇冠镇政府所在地,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该村的特点为:一是群众耕地面积少,规模化养殖和种植受到严重制约。二是群众以打工的形式参与海荣集团开发的旅游项目。三是森林资源丰富,海拔高,生态环境好。笔者认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发展中药旅游作为突破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南京坪村发展中药旅游的优势

1、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独特。南京坪村位于宁陕县城西北部深山,是秦岭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重要生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93%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也是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养老天堂。西汉高速高速穿村而过,距西安仅80公里,是关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塞。是繁华中的原始、便利与封闭碰撞的地方,更是发展生态旅游、中药种植的最好地方。

2、生态旅游开发已具规模。近年海荣集团在该区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皇冠健康小镇旅游区建设初显规模,利用已建成和在建的皇冠健康小镇旅游区,加入中药元素开发生态旅游,可达到“锦好添花”的作用。

3、该村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宁陕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南京坪村山林面积大,药用植物丰富,是宁陕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域内植物类药材975种 (陕西皇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具有量大,贵重药材种类多的特点。当地群众有种植、采集、加工、利用中草药的传统,党参、天麻、枣皮、茯苓,猪苓等名贵中药材发展初具规模。

4、政策优势突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的决策,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安康战略,突出发展“药、水、游”三大产业,推动安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发展“食、药、游”三大产业,打造“秦岭天然绿色药谷”的决策,进一步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5、随着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走进大自然获得精神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为中药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提。中药渗入旅游,旅游走进农村,充分发挥中药种植、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使产业化得到了新的延伸。

二、挖掘中医药文化是发展中药旅游的关键

文化是旅游的载体和支撑,中医药旅游的关键在于挖掘中药、中医文化,丰富中药旅游内涵。

中医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思维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中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笔者对庞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习不深,只是试图在旅游开发中可以挖掘的文化进行论述,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中医药表现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自然观。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看人体的变化,达到医病、养生的目的。二是阴阳平衡的辩证思维观,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阴阳五行”是建立中医动态观和脏象学说的基础。三是易医同源。药王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可见《易经》与中医之间重要联系,中医精典《黄帝内经》最能表现这一论点。四是医道相合,全真祖师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 》曰:“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学道之人,不可不通”,民间的道医就是最好的表现。五是文学相联。古代医学著作用多种文学体裁来描写,如:扁鹊见蔡桓公。用诗赋的形式传医授学表达药名,如:陈高的《药名诗》到:丈夫怀(远志)。儿女(苦参)商。过海(防风)浪,何(当归)故乡。六是生活相联。中医药与美食(药膳)休戚相关,乐曲可作为养生治病之法。七是医者仁心。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八是系统方法。中医在理论构建过程应用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如:“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保健理念,都是对疾病防患于未然。九是生态文化。中草药种植过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主张保护自然、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五术,(也叫方术、西方叫巫术),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五术中有迷信的成份,导致有人误以为中医也为“玄虚”。

三、中药旅游产品开发:

发展以中药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中药种植、中医药健康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1、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植物园(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内设中医养生馆,包括:艾灸、熏洗、膳食馆(地方特色的有食药同源的野菜、食用菌的美食)、养生药浴(原生大木缸盛中药煎制具有舒筋活络、保养肌肤的药汤),生态步道用于情志调养、亚健康调理(药浴、森林浴)、植物认知、科普展览于一体,是宜静宜动、寓教于乐的度假胜地。

为方便游客认知,中药植物园里的每种药用植物都设立对应的解说牌;对常用药材分门别类地标注药名、药性、功能等。

2、文创展示场

对中华文化(国学、黄帝内经、易经、道教等)展厅,设立国学文化大讲堂,通过墙画、照片、讲解、手翻书、影音互动设施,推广中草药的用药知识,道教养生,生肖文化、阴阳八卦、中医五行、十二经络、二十四节气调理、中药辨识鉴赏及生活应用综合,让游客了解国学文化的魅力。

3、中药旅游延伸

开展自然教育亲子活动,对中小学生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及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教育,开展亲子情感与互动。如:体验作防蚊香包(艾草、藿香等中药草),中药泡脚药料(艾草、丹参、独活中药草),中药盆景(红豆杉、百合等)。

4、建筑景观与中医相配

中药植物园建筑与自然地势融为一体,充分表现简朴、简约、纯粹的道家思想,突出自然古朴,以营造纯粹自然的体验氛围。在设计中加入阴阳、河图、洛书内容,将风水渗入其中,增加其趣味性。注重生态保护,利用群众搬迁后的旧宅进行改建,做到修旧如旧,实现中药旅游与生态建设在青山绿水中融合发展。

四、思考与建议

1、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偏重一产,以中草种植为基础,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通过中药材种植致富。二是盘合资产,通过合作社把群众的土地(林地)流转到经济合作社,再由企业建成中药园,让村民在中药园景区种中药,这样农民变成了股东,变成了从业者,农民从中药旅游中受益。中药园变成了旅游景区,农民又可以从旅游项目的其他方面,比如旅游商品,旅游餐饮之类的受益。

2、对农村搬迁后的群众原有住房通过产权明淅、改造。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保留原农户的人居原生态,农民生活情景活化、融化在中药旅游中。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兴办民宿和农家乐。

3、依托龙头企业海荣集团,联合企业共建,达到健康小镇景区与中医药旅游互补、互赢,群众在“大树下面乘凉”。

4、向上级主管单位争取,力争在我县中药材产业方面给与项目支持。成立中药村专业合作社,通过申报合作社项目给与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