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您现在的位置:宁陕县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 >> >> 正文详情
  • 主动公开

    15776条
  • 申请办理中

    0条
  • 依申请数量

    50条
  • 依申请办结数量

    50条
  •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39921
  • 宁陕县财政局

    7056
  • 宁陕县自然资源局

    4392
  • 宁陕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民政局

    4095
  • 宁陕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931
  • 宁陕县交通运输局

    2811
  • 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

    2136
  • 宁陕县教育体育局

    2133
  • 市生态环境局宁陕分局

    1689
  • 宁陕县民政局

    1455

宁陕县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行与全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索引号: xwbmnsxrmzfbgs/2020-0081 公开责任部门: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0-03-05 09:13 成文日期: 2020-03-03 00:00
发布文号: 宁政字〔2020〕3号 公开目录: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书》(宁人大发201910号)要求,现将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历史悠久,秦汉时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朝置五郎关,明朝设巡检司,清朝置五郎厅,民国改县。宁陕文化源于秦汉、崛起于唐宋、盛于明清,人文荟萃,文物丰富。在367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着古栈道、石刻、古建筑、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点,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据统计,县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322处,其中:古遗址114处、古墓葬136处、古建筑46处、石窟寺及石刻1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6

二、《文物保护法》执行情况

(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近年来,县政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把文物保护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县内文物点检查调研,协调解决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大执法核查力度。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在土地开发、市政建设中始终把保护文物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做到重大项目建设,文物审批在先,有重点文物的土地不开发。定期对文保单位开展执法检查,重点对新开工建设项目进行巡查,确保文物得到保护。

(三)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县政府将《文物保护法》纳入普法宣传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学习内容,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一是深入宣讲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使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保护自觉。二是加大对施工单位宣传力度,避免施工对文物造成破坏。通过电视、微信、网站等媒体,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文物保护工作。《打造子午道文化品牌·建设秦巴生态经济文化长廊》在安康日报刊发,不仅促进了干群文物保护意识,而且宣传了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

(四)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确定文保员46,初步形成了以文物管理所为中心,辐射全县的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成立了县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充实了执法人员,配备了执法装备,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在各镇设置了管理人员,由各镇文化站站长担任文物监管员,履行辖区内的文物保护监管职责。镇、村文保员与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签定了《文物保护责任书》,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镇年度工作考核,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文物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申报了《宁陕县城隍庙庙会》省级非遗保护名录1个,申报了《宁陕曲子》《神仙豆腐》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5个,确定了《徐真泥塑技艺》《宁陕根雕技艺》等县级非遗保护名录6个。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级相关培训学习,提高非遗传承人员理论技能水平。

(二)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职责。对通过省级验收命名的宁陕厅古城、江口古石桥、太山庙老街8处省级重点文物,明确了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完善了保护标识,建立了文物档案。实施了太山庙老街维修保护工程,完成了宁陕厅古城加固工程。积极做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省级红色文物保护点宁陕县四亩地党支部旧址成功通过验收命名,子午道宁陕段申报资料已上报省文物局。对移民搬迁拆迁涉及到的有关老宅、历史文化遗迹房屋,出台相应政策给予保护。

(三)多措并举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了可移动文物的征集力度,文物藏品数量年年递增,类别日益丰富。全县馆藏文物由单一类增加10多种,部分有价值的民俗文物315件套。所有馆藏文物均建立了电子档案,通过建档、建卡、拍照、登记进行有效管理。二是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不断加强。严把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管理、方案论证和审批、工程质量检查、建立和验收等各环节,城隍庙、太山庙戏楼等古建筑修复质量得到保证。三是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引汉济渭”工程实施阶段,印发了《宁陕县移民库区民间文物及民俗用具的征集方案》,县级文物保护点白崖子崖居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对有价值的文物及时回收。筹资近15万元,收回重大文研价值的社会流散文物5件、古建筑1处。投入3万元余元,先后从龙王镇莲花村征集普实遗风石匾1块、梅子镇征集石佛寺石匾1块,城关镇老城村征集龙凤呈祥浮刻石匾1块,旬阳坝月河村征集箭头数枚。子午道综合博物馆项目,目前已完成方案初步设计,即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通过编印文物保护宣传册、举办学习培训、开办特色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让文物保护更直观、更生动,使文物教育功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坚持“先申报审批后动土”原则,凡是需要在文物保护地段动土的工程项目,一律实行动土申报许可制度,按程序逐级申报、审批。加强违规施工巡查监管,确保勘探发掘有效衔接,避免因生产建设导致破坏文物事件发生。

(三)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结合旅游开展,制定《推进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方案》《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方案》,对城隍庙、石佛台、宁陕厅古城作为县城一日游景点进行提升改造,供游客参观游玩。制定了《“秦岭之心·绿都宁陕”穿越子午古道研学线路的方案》,210国道沿线的江口烈士林园、盐店古街等历史文物遗址作为研学线路,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四)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用好省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善文物管理体制,引进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在职人员培训,举办专题训练班,提高专业素质。





宁陕县人民政府

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