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油房村的“领鹿人”

作者:柳星星 来源:县税务局 发布时间:2020-06-29 08:17 【打印本页】

“现在有34只鹿,前几天刚刚产下了4只鹿崽,隆源鹿场会给我幼崽奖励,1000元一只”,一见到李志林,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产业”。走进鹿场,圈栏呈两排整齐分布,圈内宽敞卫生,食槽外堆满了新鲜采摘的桑叶和艾蒿,毛色斑斓的梅花鹿们机敏俏皮、温驯可爱。这些都离不开李志林的勤劳与努力。

熟悉李志林的人都说他“命运多舛”。

1967年,李志林出生在秦岭深山里的一个贫苦家庭,患先天性脚踝大骨节病,草草上了几年学,便跟着父亲在地里劳作,从2岁开始,直到40岁,先后4次进行了手术,用尽了多年积蓄,但天不随人愿,大骨依旧长了出来,对生活的向往一度被冷水泼灭,备受煎熬,经过父亲的开导,他慢慢走出了阴霾。在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年事已高,且患上了高血压、脑梗等慢性病,需常年服药,家里所有的重担便落在了李志林一人身上,为了养家,他多次外出务工,但皆因残疾被无情“拒之门外”。 “别人不要我,我就自己干,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活出个人样”。在一次次的“刺激”下,李志林在心里一遍遍激荡自己。

2006年,李志林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种植袋料香菇,无论天晴下雨,他都起早贪黑的在别家香菇棚里学技术,连饭都顾不上吃,从立架搭棚、配料装袋、下种注水、剪菇烘菇到打包销售,每个环节一个不落。最初种植了5000袋,全靠自己一个人打理,除去成本,生活也算勉强维持。直到2016年,宁陕县税务局派来了驻村工作队,工作队帮助李志林申请脱贫贷款5万元,多次邀请县农技站专家指导技术,并经常上门帮他打理香菇,经过近两年的辛勤付出,种植规模由5000袋扩大到15000袋,2018年纯收入达13000元。

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李志林又养殖能繁母猪4头,当年产幼崽26只,以平均价格18元/斤全部售出,收入近15000元,顺利退出贫困户。还种植茯苓1500窝、猪苓300窝。2018年,他被宁陕县委县政府评为“脱贫攻坚自强标兵”。

“只要日子能过好,我不怕累,我还能做”,受表彰后的李志林劲头更足了。工作队几经奔走,打听到隆源梅花鹿养殖基地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寻找“领鹿人”,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促成了他们的合作,基地提供出栏梅花鹿,负责技术培训指导,李志林负责梅花鹿日常养护,基地每年定期支付领养费2500元/只/年,如在领养期间梅花鹿产下幼崽再奖励1000元/只。

合作一经敲定,李志林率先成立合作社,并拿出所有积蓄,税务局也挤出资金向合作社捐赠两万元,支持产业发展。油房村驻村工作队借着“三变”改革东风,经村民大会通过后,将村集体资金22万元入股到合作社作为启动资金,年底进行分红。2019年5月,鹿场建成,占地1875平米,有圈栏13个,首批领鹿15只。

“我身体不好,志林也没嫌弃我,还让我在他那里务工做些轻巧活儿,收入了7000多元,真是个好人呐”,唐纪军是油房村的贫困户,患有淋巴癌,女儿上高中,生活拮据。为了回报乡亲们,在圈舍搭建及收购饲料期间,李志林优先雇佣像唐纪军这样的贫困户,并支付工资120元-150元/天。村里有近20户贫困户成了李志林的“员工”,务工最高收入达7000多元,最少的也有三四千元。

近年来,宁陕县税务局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派驻工作队、指导成立合作社、挖掘引进生态产业、制定产业奖补办法、多方筹措资金支持产业,创新探索了一条“领养园+”的扶贫新模式。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用工及草料收购协议,为鹿场提供劳务用工及草料,以领养园辐射带动全村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共同致富目标。除此之外,还修建了灌溉渠、蓄水池、河堤、水库等基础设施,为全村70亩良田稳产提供坚实保障。现如今的油房村发展高山魔芋种植110亩、猪苓30000窝、茯苓7900窝、袋料香菇15万袋、土蜂养殖800余箱、生态土鸡1500余只,经测算,该村今年户均纯收入将达到14000元。

“感谢现在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为我找到这么好的致富路”,李志林如今与鹿为伴,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乐此不疲,有时还在朋友圈晒晒他的快乐,我们都为他点赞。当问及下一步打算时,他说,等资金充裕后,再扩大领养规模,和大家一起共享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