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携手同步奔小康--江口回族镇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作者:李鹏 来源:江口镇 发布时间:2020-07-27 08:32 【打印本页】

宁陕县江口回族镇,这个位于巍巍秦岭南麓的山区小镇,是陕西省仅有的三个回族镇之一,也是安康市唯一的回族镇,全镇总面积473平方公里,辖7村1社区37个村(居)民小组,共3179户8953人,其中:回族637户2887人。现有建档立卡户718户2067人,山大人稀,回汉散居,贫困现象复杂,是县上的重头镇之一。

但就在这里,短短几年时间写下了这样一份脱贫攻坚成绩单:脱贫搬迁投资1.29亿元,新建4个集中安置社区,新建房屋72043.6平米,安置搬迁群众600户,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房屋228户,危房改造21户,新建社区工厂2个,稳定就业岗位150个,累计发放脱贫贷款1800余万元,新修路7条,维修便民桥35座,安装太阳能路灯540盏,高标准建设卫生室3个......,基础设施稳固提升,2019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规模从722户2096人减贫到57户102人,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5%下降到1.2%。

党建引领,回汉团结,干群齐心拔穷根。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选好精兵、点好强将。村支部和党员干部作为基层战斗堡垒,就必须要发挥好作用。

2018年江口回族镇在组织换届过程中,7名村“两委”正职被调整,“一肩挑”达100%,镇党委班子成员一人负责一个村作为党建联系点。

镇党委书记黄太琦说,就是要把思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强、善做群众工作、有知识、有思路、有办法、会管理、办事公、能自律的党员选进村级班子,使得基层党组织班子是一群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集体。

竹山村是宁陕县最大的贫困村,全村577户166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1户551人。身为全县最大的贫困村支部书记,安明建就是刚从村主任角色转任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既是县人大代表,还是竹山村林下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作为村上的致领路人,安明建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作为土生土长的竹山人,安明建深知这片土地的优势,2019年竹山村林下经济产业园区正式启动,修建产业路2条,蓄水池1座,流转土地、林地120亩,确定了5个天麻种植示范点,28户农户入园种植,其中贫困户17户申请种植45.07亩,19人长期在园区务工,共计获得务工收入50950元,2020年,竹山村林下经济园区,增加种植面积200亩,修建看护台2处,遮阴网2.2万平方米,提供脱贫岗位45人,扩建天麻加工点1处,购买天麻加工设备1套,开展天麻切片和其他初加工,预计将实现总产值600万元。2019年竹山村因各种指标达标,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贫困人口也从200多户,骤减到7户,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

在帮扶力量上,更是层层有责任,人人有任务,贫困村实行县级领导包挂任总队长,非贫困村由正科级领导担任总队长,联村领导任驻村工作队长,上级帮扶部门派驻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干部。全镇9个党组织,7个村、1个社区和100余名镇村干部,30多名上级派驻干部,268名帮扶干部,共同组成了庞大的扶贫队伍。

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支部作为重要抓手,把群众作为主体,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率先在竹山村开展了“党支部+互助组+农户”工作模式。将贫困户根据自然院落分成互助组,每组户数、人数不等,由贫困户、村支部推选组长,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展“晒任务、比进度、户监督、增动力”活动。通过学习宣传脱贫政策、对照脱贫任务查找不足、互助解决脱贫困难、定期通报脱贫进展、及时纠正陈规陋习(等靠要思想、攀比思想)、推荐评比脱贫榜样、树立脱贫自强标兵,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为贫困户脱贫越线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

江口回族镇坚持融合发展,回汉联动推进,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合力。先后二次被省政府、四次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产业之花,竞相绽放,真抓实干战穷业。

“要因地制宜搞发展,因户实策搞帮扶,特别是各村要依托实际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实现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镇长万贵侠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吃成穷山恶水,我们要把它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江口回族镇位于秦岭南麓,沟大人稀,林地丰盛。近几年,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渠道,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按照“果、药、畜、菌”发展布局,加上传统种植养殖,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始具备“造血”功能。

2019年冷水沟村按照“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坚持“建园区、兴产业、活经济、促脱贫”的思路,围绕新建一个园区(猕猴桃种植园区)、巩固两项产业(药材、干果)、发展三类大户(养蜂、养牛、养猪)的任务,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龙头,引进宁陕县众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社会资本,共同出资240万元筹建冷水沟村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园区。

建成当年效益就很明显,流转土地共351.33亩,涉及80户2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4人;累计在园区务工100余人,其中贫困户11户17人,在标准化完成400亩后,通过园区发展和后续管理,将持续用工,陆续使128户411人受益,其中受益贫困户50户180人,充分发挥园区带贫益贫效益,带动本村的脱贫产业发展。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现种植标准化猕猴桃400亩,长远目标800亩规范建园,园区挂果后,园区年收入达800万元以上;园区现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生态养蜂230箱,100箱在猕猴桃园区内,已收获蜂蜜700斤,下一步将自己创造蜜蜂采花园区,扩大养蜂规模,逐步使猕猴桃产业园发展从纵深到网状的全面发展,真在打造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今年54岁的张富国,是高桥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2019年3月家里的大棚出羊肚菌了可成了村里的“新闻”,种植羊肚菌是个细活,温度、光线、湿度都得掌握好,才能出菌,现市场上买800元一斤,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今年,村上还专门派出4名干部去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羊肚菌种植基地学习考察。将在原有羊肚菌种植基础上,又流转土地40余亩,以“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预建成羊肚菌产业大棚2.5万平方米。

短期困难要解决,长期规划更不可少。据江口回族镇镇长万贵侠介绍,过去3年,围绕“十百千”工程,先后建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厂1个,建成江河魔芋种源基地、高桥江河食用菌示范基地2个基地,完成冷水沟村猕猴桃园区(二期)、竹山村佳慧畜牧农业园区2个园区(二期)建设任务,发展提升竹山林下经济园区(天麻、猪苓)、高桥江河核桃综合科管园区、江镇村兴盛林下魔芋种植园区3个种植园区,培育壮大江镇村合兴牧业、冷水沟村裕民养牛合作社、江河村伊丰养牛合作社、沙坪村金丰农林专业合作社、江镇村惠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江镇村益农盛源农业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6个合作社,组建了7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通过入股、务工、流转、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带动5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目前,镇内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2个,其中市级养殖龙头企业1个,市级种养合作社(园区)2个;确定县级园区3个、镇级园区3个,产业大户169户;累计建成板栗园2.5万亩、核桃园2.9万亩,生猪饲养量4965头、牛饲养量2092头,种植魔芋、猪苓、天麻等药材8000余亩。

安置大楼拔地而起,易地搬迁“挪穷窝”

搬出大山,是山里人的梦想。家住冷水沟村关帝庙组的吕停茂是村子里居住最偏远的一户,从村主干道到家步行还得2小时,老两口年纪都大了,行动不便,到集镇买点生活用品都得一天,干部入户也得大半天,几个女子回趟娘家更是不方便。

这是江口回族镇搬迁以前部分村户的普遍现状,在深入开展精准帮扶工作中,经镇村经多次摸底调查,将其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十三五搬迁计划,随后4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拔地而起。易地搬迁既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也是镇村干部关心的大事。从户宣传搬迁政策,到签订协议、从房屋选址、招标、到项目开工建设,镇村始终坚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细里做。

房屋建好了,摆在镇村干部面前另一个难题就是分房子。后经镇村多次开会,复征求大家意见,充分考虑到年龄、残疾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房方案。70多岁的村民陈世学,自己身体不太好,爱人患病长期瘫痪在床, 对分到一楼的房子表示很知足。为了加大搬迁入住进度,在分房到户后,镇党委政府联合帮扶单位更是制定了奖励机制,凡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修入住,都可领取价值1000元的物品奖励,现都已搬迁入住。

据镇负责人介绍,全镇十三五以来新建新庄、高桥、集镇、兜底等4个搬迁安置社区,总投资达1.29亿元,新建房屋72043.6平方米,安置搬迁群众600户2198人,其中新庄安置社区还是全县最大的安置社区,涉及全镇4个村的搬迁群众,为了切实抓好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下一步将围绕江口中学的迁建和“小菜园、小养殖、小客服、小修理、小超市”建设要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力度。同时围绕毛绒玩具厂和欧西克电子厂两个社区工厂建设,积极配合协调解决工人在住宿、用餐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扩大企业规模,稳定就业人数,达到提质增效目标,切实做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