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前辈回忆录:宁陕县林业站建站六十周年记

作者:江必勤 来源:微宁陕 发布时间:2020-09-25 15:22

注明:本文于2019.07.25由作者“瘦高叟(八旬翁)”发表于美篇

一九六一年石泉大县一分为三,恢复宁陕、汉阴两县,同时组建相关机构,宁陕县林业站也应运而生。

一九六三年我结束了学生生活,和同班同学宋荫群一起被分配到林业站工作。林业站隶属于县林业局,林业局只有局长屈自恒和文书李相科两人,会计,出纳由农牧局代管。下属县林业站(有技术员四人)和江口,上两河各一名驻区技术员。整个林业系统只有八个人。技术员全部是科班出生,三人毕业于陕西省眉县林校(后合并到省杨堎农校),三人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林业站全体同事于宁陕中学门前合影

林业局及林业站都设在县政府大院内,大院是个四合院,北面是个二层小楼,正对关口街道,其余三方均为平房,林业局在东北角的一间内。林业站在大门内的楼房二层,一共两个房间,宿舍兼办公,因为局文秘也要住进来,五个人四张床,晚上一个人只好睡在办公卓上。

夲人初到宁陕时,在县委大门外留影,出大门不远就是东河河滩,县委的人上街非常不便,因此出入县委基本是经政府大院。

林业站全名是宁陕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内职工实际从事林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仅为百分之二十,其余一半时间为林业行政工作,如护林防火,制止乱砍滥伐,发动群众育苗造林等。另外一半时间抽调到县里搞中心工作,无论是那项工作都离不开成年下乡。

宁陕是人口小县,也是面积大县,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村组之间的距离少则数里,多则二三十里,当时全县只有一条新修的西万公路,到绝大部分乡镇只能靠步行,日行百里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我早上从铁炉坝出发,经龙王到关口,第二天又赶到油房坳。下乡的县领导也和大家一样,唯一特权是走在一行人的最前面,这是宁陕的民风,多人同行,让长辈和尊敬的客人走在前面。


经贾营瓦子沟女儿崖到龙王的路上。(原图上色)

由于主要工作在乡下,一般是月底回县城关口,报销出差费,洗澡換衣,月初领取工资后即刻下乡,几乎月月如此,山路崎岖不平踏坏鞋袜,路边荆棘丛生掛破衣衫,手上还要拿一根四尺左右长的棍子当拐棍,同时用于击打树上的露水,惊跑路边的虫蛇,遇恶犬就成了打狗棍,因此农林口的干部自讽为告花子干部。


翻山越岭下乡路(原图上色)


全站一年四季都有人被抽调参加住队(村)工作组,住队要求与村民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春夏种植薅锄,秋冬修田水利。

这是我在华严山上挖火地时的照片,林业干部参加毁林开荒,那时以粮为纲,又有什么办法。火地是将灌木和小树砍倒,等晒干后再放火数成灰,是刀耕火种的第一步,然后用锄头翻地,由于树根尚在,极其费力是农活中最重的活,我连续干了七天。(原图上色)

参加红星电站大坝修建义务劳动(原图上色)

文化大革命后期政府撤消了县林业局,林业站归属农业局,改称宁陕县农林水牧局(即现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共同的前身),总共六十多人。此时林业站搬到关口上街,新华书店上隔壁,对面是国营食堂和副食公司门市部。

图中右为国营食堂,中间二层建筑是副食公司门市部。此照片是在林业站楼上向下拍摄的。

文化大革命后期林业站先后分配来武功农校毕业的郭志军和西北农学院毕业的白智民,调入蚕桑技术员沈万志、徐素清,吸纳了社会知青郝长生、封生贵,扩大了林业队伍。

文化大革命后期林业站同事合影

到南方考察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

1968年林业站待业青年双双批准入伍。

农林局同事欢送林业站待业青年入伍。这几乎是当时农、林、水的全部人马。

七十年代初,林业站又搬到县委大门外左边的平房,这一时期除日常工作外还进行了第一次森林普查和第一次动物普查。

从东河桥洞内看到的平房是当年的种子仓库和林业站,就在现在县委前广场靠近东河桥的地方。

野外考察(原图上色)

第一次野生动物调察,柴家关小组考察途中。(原图上色)

1980年在农林局郭甦局长的支持下,在关口苗圃建起了林业站宿办楼,即现在林业局老院子前楼。

图中白色方框中就是林业站宿办楼,当时四周都是农田,现在已经成为宁陕城关繁华街区。

林业站大门

林业站大门外的小路,当时还是一片田园风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林业局恢复,机构和规模逐渐扩大,直至今天。我1963年参加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一直在林业站,作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员,我感到满足,因为我的座右铭是“平生无大志,无祸便是福”。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个时候无论是物资条件和工作环境都好多了,林业站的年青人一定会干出一片新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