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病魔,我们迈向了新生活 ——四亩地镇柴家关村姜正清的脱贫之路

作者:唐瑜来源:四亩地镇发布时间:唐瑜

当我们来到柴家关村安置点姜正清的家中时,他的妻子正在家里打扫卫生,两个女儿安静的写着作业,姜正清一边说他的母亲下楼遛弯去了,一边招呼我们坐下喝水。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其乐融融的五口之家,曾经却也因为生活一筹莫展。

自2010年以来,为了挣钱养家,姜正清常年在广州务工,留下五十多岁的老母亲独守老宅。在打工中,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蒋春秀,并育有两个女儿。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孩子,夫妻俩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日子虽过得清贫,但只要回家看到两个孩子天真烂漫的脸庞,倒也觉得值了,就是委屈了家里的老母亲,所以夫妻二人每当发工资的第一时间,就立刻给家里汇钱。

然而上天并没有对这个艰难的家庭多一点眷顾。2010年的一天,姜正清吃饭时觉得喉咙异样,难以下咽,起初他并没有当回事,直到后来,吃饭的时候常常呕吐、翻白眼,姜正清才到潮州市医院去检查,经检查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运气会这么不好,因为患这个病的几率是千分之一。后来,他辗转各地求医,均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他迟疑了,考虑到医药费昂贵,没有选择手术治疗,仅仅开了些药物。从那以后,姜正清就离不开药物的支撑,他在药物的缓解下,一边打工一边支撑着这个家。

2014年,姜正清因病被识别为贫困户,同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四亩地镇帮扶干部王国民了解这一情况后,经常给姜正清打电话,一边给他宣传扶贫政策,一边督促他尽早治疗。

“我那时候就是不想去看,一个是心里害怕,害怕治不好,我这个家就垮了呀,再一个是没有钱,本来家里就只靠我跟我媳妇两个人打工,娃娃还要上学,我妈年龄也大了,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虽然王委员给我宣传了很多看病就医的政策,也一直在劝我,但是我始终还是下不了决心。”姜正清说到。

2017年,姜正清的病情恶化,历时多年断断续续的治疗早已让这个家捉襟见肘,在王国民的帮助下,他克服心理负担,最终来到西京医院进行治疗,医院根据他的病情,当机立断对他进行手术,手术费用38591.36,在新农合、大病救助和民政救助等政策保障下几乎全部报销,这个家庭终于熬了过去。

出院后,姜正清暗自下定决心:必须摆脱贫困。他和妻子继续返回广州陶瓷厂继续务工,每月5000元,孩子们就在工厂附近上小学。

“2017年的时候,王委员给我打电话,说村上要修安置房,国家按照人均2.5万补助,买一套下来我们5个人只用花1万块,我们老房子是个土墙房,还在路边,灰尘很大,听说新修的安置房环境很好,基础设施也健全,我当时很激动,想都没想就定了一套,现在住进来了,感觉很好。”说到这里时,姜正清眼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2017年底,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姜正清彻底摆脱疾病的折磨,一家人都搬进柴家关村安置小区,实现了顺利脱贫。

日子也就这么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过着,转眼到了2019年,姜正清为了解决大女儿姜方涵就学的问题,带领一家四口回到了老家柴家关村。

“回来了也能照顾我的母亲,我们把两个女子都转回来了,学校给免了1000块的学费、书本费、学杂费,给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姜正清说。

回村以后,姜正清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并在王国民的帮助下,姜正清办理了5000元的互助资金和5万元的脱贫贷,用于发展猪苓、茯苓、板栗等产业,在姜正清的辛勤劳作下,他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2020年,因为疫情,姜正清无法外出务工,家里没了收入来源,帮扶干部王国民便多方联系,四处打听,帮他寻找合适的务工地点。

如今,姜正清在引汉济渭3号隧洞务工,每月能挣5500钱,大女儿姜方涵今年13岁,小女儿丁小涵12岁,两个女儿乖巧懂事,妻子蒋春秀在家照顾孩子和老母亲,很是幸福。

姜正清发自内心地感谢到:是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引导、干部的帮助,让我家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一家人都很满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