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冬春季学校传染病防控 工作的紧急通知
索引号: | xwbmnsxrmzfbgs/2020-0353 | 公开责任部门: | |
公开日期: | 2020-11-15 11:19 | 成文日期: | 2020-11-12 00:00 |
发布文号: | 宁教体科发〔2020〕148号 | 公开目录: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各中小学、幼儿园,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冬春季是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易发高发期,流感、水痘、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容易发生,为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重点,有效防范学校出现传染性疾病的暴发,现就进一步做好冬春季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
各中小学、幼儿园、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从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一岗双责”等工作要求,与属地政府、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合力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1.坚持晨午检制度
各校(园)要坚持做到”一日两检”(即学生到校时的晨检、午检),必要时增加晚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检查,把好学生入校入园关。学生出现任何身体不适,要及时联系家长送医治疗。
2.坚持做好因病缺勤学生登记和随访
各校(园)、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对请假学生进行登记核查,对因病请假学生要详细记录发病时间、病因、症状、就诊医院、近期接触人员和基本情况。对请假回家和隔离治疗的学生,班主任要每天做好电话回访并记录。
3.坚持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工作
各校(园)、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全面开展校(园)清洁卫生的基础上,做好消杀工作。特别是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卫生死角的清理,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传染病病源的滋生。已经出现疫情的学校要加大消毒频次,落实各项预防措施。疫情高发期间,师生可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进行有效自我防护。
4.坚持复课查验制度
对患传染性疾病的学生或幼儿,返校时必须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的病愈复课证明,学校查验记录后方可复课。
三、做好宣传及健康教育工作
各校(园)一要加强与属地医疗机构的联系,密切协作,按流程处置,全方位多途径开展学校易发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做好师生健康教育工作。二要加强家校联系,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在家的防控监管工作,做好家庭卫生、消毒、食品安全等工作,如有被感染者要及时隔离治疗并报告学校。
四、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各校(园)要切实加强校园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工作,要对食品安全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检查食品来源地、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把握好预防食物中毒的“九关”,即采购关、保管关、清洗关、加工关、消毒关、留样关、用餐关、人员关、应急关,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五、做好突发疫情的信息报送工作
严格遵守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认真执行应急值班制度,落实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确保信息畅通,按规定做好安全信息上报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和县教体科技局,立即启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并向教职员工和家长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各校开展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动态请于11月25日前传县局安全股。
附件: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宁陕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
2020年11月12日
校园传染病防控知识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 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
主要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呕为主要表现现象,少数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
预防措施:1.合理佩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2.文明咳嗽,正确洗手。3.勤晒衣被勤通风。 4.远离人群密集区域。5.加强运动,合理饮食。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最常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主要传染源是感染流感病毒病人,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有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潜伏期为1-4天。
临床表现:1.发热:中热、高热,体温38.5℃以上; 2.呼吸道症状:咳嗽或者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3.全身症状: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等中毒症状。
预防措施:1.接种流感疫苗。2.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为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呈向心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近端,四肢远端较少。
预防措施:1.接种水痘疫苗。2.流行期间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3.控制传染源:病人必须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痴为止。
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腮腺炎”, 好发与冬春季,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且多发于儿童。感染腮腺炎病毒病人或者隐形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临床表现:1.发热:一般中热,38.0℃以上;2.腮腺肿胀:1-2天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天后对侧肿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触痛明显。3.全身症状:头痛、无力 。
预防措施:1.及时隔离患者至肿胀完全消退。2.接种腮腺炎疫苗。3.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证儿童睡眠充足。 4.可听从医嘱预防性服药。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Cox A16型和EV71型最为常见。每年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流行的大高峰。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潜伏期为3~7天。
临床表现: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斑丘疹、疱疹,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3.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预防措施:1.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2.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开放性结核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传播 。
临床表现:1.主要症状:连续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有血丝; 2.全身症状:低热、夜间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
预防措施:1.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2.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3.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毒,一年四季均有感染,秋冬季高发。感染诺如病毒,会出现感染性腹泻、急性肠胃炎等病症,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症状,也 易出现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每日腹泻多达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诺如病毒感染有自限性,一般病程为2至3天。
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要保持双手清洁,在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及如厕后要及时洗手。2.保持良好的食物卫生。3.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流行性出血热
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家鼠和野鼠等)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虫媒、气溶胶等传播以发热、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为主。人群普遍易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与鼠的活动、密度,与人的接触机会有关,家鼠传播者以3月到5月为高峰,野鼠型多于10月至次年2月发病。
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防控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