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孝”尽大孝的扶贫第一书记

作者:毛宁来源:筒车湾镇发布时间:毛宁

“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每每提到自己的母亲,这个军人出身的汉子——筒车湾镇油坊坪村第一书记董红建便湿了眼眶。

2017年春节过完,他和往常一样,临行前探望过自己瘫痪在床母亲,按捺住心中的不舍,按时返回到扶贫第一线。正月初十接到家人电话:“母亲病重速归。”陷入了两难,一边是疼爱自己的母亲,一边的是脱贫攻坚工作。他考虑到脱贫攻坚成果马上要迎接省市验收,村委干部、包帮干部、自己手上的工作还没有尽善尽美。一直到正月十五他才匆匆忙忙赶回去,可是他的母亲早已昏迷、神志不清。他长跪在母亲床前,嚎啕大哭,“妈,您醒醒,您醒醒,儿子真不孝呀!前几天还说要把你送到养老院,你说您不想去,想让我陪陪您,我说那哪能行。您无奈地说:还是公家的事最重要。”在母亲瘫痪的一年时间当中,董红建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可直到母亲去世,昏迷中的母亲也没能醒过来看儿子最后一眼,再叮咛最后一句话。

2014年董红建被宁陕县文旅广电局选派为第一书记,刚来村上时,茫然和不知所措扑面而来,在县城上班的董红建,对村里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陌生和不习惯,村委会办公条件差,没有电脑和打印机,更没有网络,办公全靠手写,和镇上来往文件全靠来回捎带,村委干部不会用电脑。于是他主动适应,多方联系,给村上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安装了宽带,一点点地教村干部怎样使用电脑。慢慢地,他习惯了在村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了和村干部一起下村到户、习惯了晚上到村民小组开会、习惯了跑工地、调解矛盾,习惯了和村民围坐在院坝一起聊家常。

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相识到难舍。这一切变化的动力,都源自于那份共产党员的信念和那份来自最基层浓浓的鱼水情。

教育扶贫是农民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作为第一书记,董红建十分重视。在一次走访中,得知陈家湾组老张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正在为学费发愁时,他毫不犹豫组织单位职工,联系市网络公司为她捐款近6000元,并帮助她申请到了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圆梦基金。低保户鲁成兴的大儿子高考不是十分理想,是选择读大学还是复读重考,老鲁一家犯了难。董红建知道后,便帮他们分析就业前景和实际情况,在董书记的建议下,大儿子决定复读一年,第二年他果然不负众望考上了警官学校。可老鲁依然眉头紧皱地找到了董红建,一边摇头一边叹气:“董书记,多亏了你关心,老大才考上了大学,可老二这又犯了难,是去念书,还是打工呢?”董书记赶忙安抚老鲁,给他讲解政策、谋划出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他的建议下,二儿子选择了献身国防的军旅生活,既为自己求学择业拓宽门路,也为家里减轻了经济负担。

董红建深知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群众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他一有空便向上级申请便民项目的资金,在多方协调下,他争取到了近12万元资金为瓦房沟新修通组公路、维修了便民桥,解决了28户100余人的出行问题。

受特殊自然条件限制,油坊坪村过去的产业基础弱、培育难度大。为了开阔眼界,寻找致富门路,董红建利用休息时间先后带领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法人到杨凌、旬阳、平利等地参观学习,到帮扶部门汇报工作,争取项目资金。成功引进了葛根种植项目并与厂家签订了回收合同。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上级支持下,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下,建成了天麻产业园区,全村2019年发展天麻种植300亩,猪苓种植100余亩,其他中药材和杂粮种植30余亩,年均带动贫困户增收近10万元。

由于帮扶成效较好,2018年油坊坪村成为全县唯一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村。在感叹贫困农村发生巨变的同时,董红建依然没有放松。“油坊坪村在巩固脱贫成果和稳步衔接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短板。”董红建说,“脱贫并不止于“摘帽”,要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关键要把贫困群众“扶上马”之后再“送一程”,让脱贫群众从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路。”为了弥补短板,董红建挤出各种时间学习政策、知识,给自己“充电”。为了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他克服种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农时安排,深入油坊坪村每个角落,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村民拉家常、谋发展。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产业大户、退休教师等,再次掌握了解该村的自然、社会、人力、教育等情况,把老百姓的困难、诉求一一记在心头。在边走访边调查过程中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晚上,他抽出休息时间结合走访情况,分析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原因,研究思考巩固提升方案和措施。“不仅要实打实地干,更重要的是把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急’‘盼’,脱贫成果才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董红建说。为了保障群众利益,凡是村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采取“一事一议”制度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如低保、公益岗位评选等一律张榜公布,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驻村期间,董红建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廉洁纪律,落实好三级书记走访制度;有时自己掏腰包为贫困户买蔬菜、买酒,帮他们干农活,跟贫困户谈心、交朋友,不但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他也慢慢成了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董书记。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漫漫脱贫攻坚路,6年间董红建走遍了油坊坪村的每一个角落。“请党组织和人民放心,只要群众需要,我将紧紧围绕巩固提升目标,继续带领群众因地制宜狠抓产业发展,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把每项工作做实做细,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负担,共享小康幸福生活。”这是董红建对党和群众的庄严承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