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保护好秦岭这一福泽华夏的精神殿堂

作者:陈骏 来源:宁陕农商银行 发布时间:2021-11-10 11:58 【打印本页】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保护好秦岭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近日,陕西创建秦岭国家公园获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正式批复,秦岭保护“重磅加码”,秦岭核心资源将得到完整原真保护,这一重大举措对维护我国南北分界线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中央水塔、筑牢我国地理中央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深刻汲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教训,痛定思痛,警钟长鸣,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深刻地指出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应有的责任担当。

秦岭横贯中国地理的“中央”,从甘青交界处的西倾山起步,向东奔腾逶迤经天水、陕南至覆盖鄂豫皖的桐柏山和大别山,由西至东长约1600公里,由南至北宽约100-200公里。这座存在了四亿年的伟大山脉,早在2500多年前,《周易》就把秦岭称作“龙脉”。他坚实而高耸的脊梁,将偌大一个,秦岭主脊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是我国动植物资源宝库,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秦岭则当之无愧的成为华夏炎黄儿女的“父亲山”,我们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秦岭作为国家的精神标识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博通东西、合和南北、原创华夏、泽被天下独特的重要价值,在地理上,汉江、嘉陵江、渭河、洛河、颍河等水系就交汇于秦岭山脉中,三千里汉江鼎立了汉室、汉朝、汉人、汉字、汉文化;汉江与丹江交汇的丹江口地带,是楚文化“祖庭”所在,嘉陵江源出秦岭之玉皇山,嘉陵江流域的巴蜀文化独具一格;发源于秦岭源头的渭河,经天水入关中,东出潼关跃龙门入黄河,渭水哺育了关中八百里秦川,这些水系也为雄伟的山脉注入了水的灵秀神韵,它用每一方土石,给万物滋养,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华胥氏在此建国立邦,肇始文明;人文始祖伏羲氏作八卦,结绳记事;女娲氏在此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氏在此尝尽百草,教民农耕;轩辕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礼作乐,天下归心;老聃在此出函谷关,留《道德经》,秦岭滋养了千年帝都长安和洛阳,古老的“丝绸之路”由此出发,连接欧亚,联通世界。周秦汉唐决定中国文化走向的四大朝代,皆奠基和崛起于关中,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历史上十三个朝代的兴衰荣枯,构筑了亘古流芳的中华文明中轴线,这里承载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坚实、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共同起源的认知和根基情感的认同。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千百年来,秦岭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启迪与护佑着中华民族。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慎终追远,不忘祖脉,应满怀温情与敬意地悉心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那座不朽的“秦岭”。认识秦岭的文化价值与生态意义,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履行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当好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三秦儿女神圣职责。

保护好秦岭这一福泽华夏的精神殿堂,全力推进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建立健全秦岭国家公园体制,坚持制度在前,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综合统筹秦岭域内的生态、人文资源,为秦岭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定“任务书”、绘好“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始终把“国之大者”铭记于心,大力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的作风,保持朝受命、夕饮冰的勤奋状态,全力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一棒跑,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来做到“两个维护”,一定会谱写出大秦岭建设的生态名篇,也将成为美丽中国最靓丽、最耀眼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