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及新闻直播间栏目分别报道了宁陕县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6条报道聚焦宁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陕西宁陕 秋冬季动物“肇事”多 鹿进金店猴进棚
秦岭中段南麓的陕西省宁陕县,气候温润湿润,森林覆盖率达到96.24%,居全国第一,是野生动植物的集聚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随着天气逐渐的转凉,原野陷入到了一片萧索冷清,野生动物的食物也越来越匮乏,为了寻觅食物,一些野生动物离开了栖息地,闯入到了居民区。
画面中,这只毛冠鹿原本应该栖居在山林,或许是因为觅食时迷了路,它兜兜转转绕进了城区,并没头没脑闯进了一家金店,面对这个意想不到,却也危险不大的不速之客,店员们保持镇定并没有加以惊扰,毛冠鹿在店里仔细端详一番,发现并非自己的地盘,便转身走出店回了山。由于秋冬季各类果实匮乏,金丝猴也面临着口粮危机,一向以温顺可爱著称的川金丝猴,偶尔也会溜下山,到村民的家里顺走些食物,画面中一群川金丝猴相互招引,结伴下山进入村民的大棚基地,开始私下里翻找寻觅心仪的食物。
【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是山上没吃的它都下来了,下山它们成群结队的就跑人家里去,就是找吃的来了。
金丝猴肇事,虽然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少干扰,由于危害结果不大,当地政府在处理中一般采取及时轰赶、调解包容的态度。
【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我们也是没办法,只好请那护林员和我们的人,把它继续往山上赶,让它回去。
记者:那之前金丝猴肇事这个也有赔偿了吗?
【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金丝猴肇事没有赔偿,因为它对人没有多大伤害,损毁的那个毕竟是少量的。
诸如鹿进金店猴进棚的事件,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宁陕县,居民们可谓是见怪不怪,算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陕西宁陕 黑熊半夜“偷蜜”被红外相机抓拍现行
不过呢并不是所有的野生动物,都会像川金丝猴和毛冠鹿那样,虽然调皮惹祸,通常它们的危害性并不大,但是呢,有一种野生动物让当地的主导产业,养蜂业是饱受其害,由于他们的破坏活动是常常在夜间进行,这就让蜂农和当地保护部门理赔时,取证极为困难。
宁陕县由于森林资源丰富,被称为秦岭之心,当地植物种类频多,有蜜源植物千余种,兼之地处秦岭南坡,常年气候温润,植物花期长,成为养蜂的天然绝佳之地,在养蜂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的同时,养蜂场也成为黑瞎子们最为惦记和频繁光顾的地方。近年来不断有蜂箱夜间被掀翻,蜂蜜被偷吃,根据现场痕迹,蜂农们虽然能够判断出,大抵是亚洲黑熊的所为,却苦于取证困难,即使向相关部门报案后,也因为证据缺乏,而暂时无法获得野生动物肇事的相关补偿。
记者:因为这个案件也很多,有些取证也比较难是吧。
【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是的取证也很难,所以我们就是针对那个黑熊,捣毁蜂巢偷吃蜂蜜这个我们就没有办法。
为了取得赔偿证据,保护部门在蜂箱旁,架设了用于野生动物监测的红外相机,并成功拍摄到黑熊偷蜜的现场,画面中一只黑熊捣毁养蜂箱,取出蜂蜜后开始大快朵颐的享用,而一只蜂箱中的蜂蜜,显然很难满足这只黑熊的胃口,它又接连捣毁了几只养蜂箱,连吃带扔将现场破坏的一片狼藉后,方才扬长而去。
【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拍到了黑熊在晚上,正在偷偷地去吃蜂蜜,偷吃蜂蜜的镜头拍下来,才能给老百姓作为补偿的依据。
来源: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
陕西宁陕 村民救助受伤朱鹮 常态化保护成共识
朱鹮因为美丽的颜色,优雅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鸣叫声,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是祥瑞之鸟。那如今这种珍稀的鸟类,在秦岭的许多地区不仅寻常可见,而且和当地的老百姓,也形成了和睦比邻,默契共生的关系。
最近,位于秦岭宁陕县华严村的种植户,张林坤在自己家的荷塘里,捡到了一只受伤的朱鹮,并对其进行了及时救治。
【宁陕县华严村村民 张林坤】 看见朱鹮掉到那后面那个池子里面了,就用这网兜,然后从水里面把它捞起来的,然后用毛巾把它羽毛给它擦拭,用吹风机把它羽毛给吹干,然后最后我没办法了,我打林业救助保护站的电话,然后一直让等着让他们把它带走。
据了解,朱鹮这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珍惜罕见的鸟类,在宁陕县等地的老百姓认知中,几乎是跟喜鹊熟悉度差不多的鸟类邻居,虽然备受喜爱,却并不神秘。在张林坤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居民区附近的山坡上,一棵树上被朱鹮筑了10几个鸟巢,随时可见有美丽的朱鹮与翅翩牵、缤纷来去,在天空划过合唱悠远的鸣叫声。
【宁陕县华严村村民 张林坤】有10几只吧,每天基本上都在这,基本上说我们这老百姓和我们平时对朱鹮看着就常态化了,我们也不会刻意去观察它们,也不会打扰它们。
据了解朱鹮有聚群而居的习惯,通常一棵树上一住就是10几只,同时,还有同类邻居们栖居在附近的树上,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一颗颗临近村庄,奇特又别具风景的朱鹮树,让村居田园散发着别样的灵动魅力,如今,在宁陕县内遇见朱鹮已是件平常的事。
【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前两天我从这路过啊,回头一看那个树上,这一棵特别大的那个树,最高的那棵树上停了10几只朱鹮,然后这个宁陕县沿河两岸和居民区附近,会有特别多这个朱鹮,随时都可以遇见。
陕西宁陕 人工养殖与保护并行 重建朱鹮种群
上世纪60年代,朱鹮被认为已经野外灭绝,在我国科研人员们,契而不舍的追寻之下,于1981年,在秦岭地区发现了仅存的七只野生朱鹮。那如今40多年过去了,在相关部门的有利保护之下,朱鹮的数量从当初的7只,增长到了现在的7000多只。
当前的秋冬季节,在陕西省宁陕县等地区,科研团队正忙着做朱鹮的秋冬季摸底调查,调查的数据来源,除了依靠日常观察拍摄,红外相机采集到的影像,还有一个极为重要且独一无二的数据库,来自于朱鹮佩戴的GPS卫星追踪环志。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 李夏】我们每一年也会分两个批次进行去监测,一个是春天繁殖的时候,我们也会尽量的给那些地方的繁殖的幼鸟带上环志,然后就是秋冬季的时候会进行一个摸底调查。
那么这些环志又是以什么方法,佩戴在朱鹮的腿上呢,科研人员介绍,佩戴环志的朱鹮,大多数来自于人工养殖,是在朱鹮与工作人员建立充分信任,十分配合的前提下,佩戴上的这种太阳能供电,可以持续工作数十年的鸟类环志。此后环志朱鹮的迁徙路线,生存状况等,都会在可监测跟踪的范围之内。通过环志,不仅促进了对朱鹮生活习性的科学研究,也为通过人工进行朱鹮养殖,重建野生朱鹮种群提供了便利。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 李夏】当时,我们从洋县和周至一共引进了60只人工饲养的朱鹮,我们一共有计划的放飞了3次,第一次放飞了26只,然后后面两次就各自放飞10只,总的就放飞了46只,现在我们人工饲养的还有43只朱鹮。
据了解人工养殖和放飞只是重建朱鹮种群的一小部分工作,在它们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人为扩建朱鹮的栖息地,让他们能够获得广阔隐蔽的休憩场地,充足安全的食物,才是保证朱鹮种群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而目前这项工作只限于对农田的改造。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 李夏】你像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一大片水稻田,是给朱鹮留存的一个栖息地类型之一,因为如果是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如果想让它扩大的话,它的栖息地类型必须得很丰富,要有水田然后要有河流,要有浅滩要有这种自然的湿地,这样才能使它整个野生朱鹮种群,有一个足够多和丰富的一个栖息地环境,它数量才会增加,朱鹮养殖的过程曲折艰难。
从一直由科研人员精心照顾下长大的家养朱鹮,到具备野外生存和繁殖能力的朱鹮,科研人员需要经历反复的观察,摸索和漫长的驯化过程,同时生态保护和当地的农业发展,也带着更为完善规范的机制来逐步调顺,达到并重并行。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 李夏】不过我们保护跟当地村民,也是有矛盾,他们辛辛苦苦种植的水稻田,有可能朱鹮进去觅食的时候,就会把新插的那些秧苗给踩到泥里去,然后对他们的收入造成损失,要求他们不使用农药化肥,也可能会对他们的水稻田的收入产生损失,但是我们现在也是在慢慢的尝试,把这种矛盾逐渐的变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历经多年全民保护与人工养殖,朱鹮种群的恢复成果十分显著,已经在宁陕县等地建立了数量可观,且稳定增长的种群,而且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散中。
【陕西省宁陕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 李夏】在宁陕县境内就是我们所监测到的,朱鹮的野生种群数量在400多只,就是截止今年,因为今年野外,就是我们监测到的幼鸟就有60多只。
如今无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人类能看到的每一只朱鹮,都来自陕西秦岭,在秦岭的天空,朱鹮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朱鹮保护成为中国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调查发现 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已超过1万头
羚牛是一种大型偶啼目牛科动物,共有4个亚种,其中呢,秦岭亚种仅分布于秦岭山脉的森林当中为我国所特有,最新的调查发现,我国对秦岭羚牛的保护取得极好的成效,秦岭羚牛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羚牛别名牛角菱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甘肃、云南和西藏,他的形态介于羊和牛之间,因雌雄两性成年个体,都生有一副肌部粗壮,先向外再向后弯转扭曲的角而得名,羚牛秦岭亚种及秦岭羚牛是4个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个,雄性个体体重可达350公斤,而雌性仅重约250公斤,秦岭羚牛仅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区,与大熊猫和金丝猴同域分布一般栖息在海拔1200米至3500米之间的落叶阔叶林、真阔叶混礁林、亚高山真叶林及灌丛草甸种,历史上秦岭陵牛的分布范围曾极度萎缩,其种群数量也迅速锐减,而近10多年来由于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局部区域尤其是相对较高海拔区域的动物栖息地,不断恢复也使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长。
【西北大学教授 李保国】羚牛数量多,这个羚牛的天敌比较少啊,像比如说像豹子呀,这个豺呀这些。这个食肉动物就少了,羚牛数量现在比过去多,再一个我们现在也不狩猎了啊,人也不干扰,要在秦岭四宝里面,羚牛是活动海拔是比较高的,它的栖息地,人基本上干扰很少。
最新调查发现,我国秦岭羚牛的遇见率高种群数量十分可观。
【西北大学教授 李保国】羚牛可能也没有很准确地普查过, 但是有断断续续的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可能秦岭羚牛,大概还有一万多头,数量还不少。
陕西宁陕 秋冬季羚牛频频下山 专家呼吁科学应对
羚牛数量多了 ,固然是生态保护成果的体现。然而这种体型庞大、性格鲁莽的食草动物,在秋冬季节也经常因为食物匮乏、迁徙掉队等原因而频繁的闯入居民区引发了多起扰民乃至伤人的事件。专家呼吁,遭遇羚牛时应当冷静科学的应对,当地也成立了专项处理野生动物肇事的应急部门,以及时处理该类事件。
据了解,集群活动的羚牛具有季节性迁移活动的行为习性,这种迁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海拔梯度上,秦岭羚牛活动与海拔1300米至2900米之间,每年经历4次沿海拔梯度的迁移, 春秋两季是羚牛的迁移季节,羚牛会下迁到低海拔区域逗留数日,以获得充足食物。据科研人员观察,每年秋冬季羚牛在向下迁移过程中都有部分老弱病残的个体,在随后向上迁移过程中,因跟不上群牛的移动而掉队,他们往往滞留在低海拔区域单独活动。由于单独活动的羚牛个体的防范意识会增强,对周围的异动较敏感,为了自身的安全,一有异动他们便有可能主动攻击人,并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宁陕县当地已发生了3起羚牛伤人的事件。
【陕西省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 今年吧,已经只有3起羚牛袭人,它进人家袭人,第一就是我们把它轰赶走了,它就是刚轰赶走,第二天它又回来了,所以就是轰赶的工作量很大,有时候轰也还有很大的危险。
专家呼吁,由于羚牛体型较大,对人类有一定危险性,遭遇时应冷静科学应对,保持镇定且缓慢后退,逐渐撤出危险地带,且不可因惊慌逃跑而刺激羚牛,引发对自身的追袭。
【陕西省宁陕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刘桂湘】 它每年冬季,天寒地冻的时候,山上没有食物来源了,他就要下山寻找食物,所以他就挨家挨户的窜、吃,房前屋后的菜地玉米地,它就到处找吃的,晚上啊在农户那个房前屋后,挺热乎的那个柴堆草舵,它就在那睡上了,老百姓(我们)就是让他们躲避啊。
针对羚牛秋,冬季节频繁进村肇事的现象,当地林业保护部门加强了科学应对安全防范的相关宣传,尽可能避免村民与羚牛遭遇发生危险,同时成立了专项处理野生动物肇事的应急部门,以迅速应对及时处理该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