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陕县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 xwbmnsxrmzfbgs/2023-0696 | 公开责任部门: |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日期: | 2023-11-03 15:19 | 成文日期: | 2023-11-03 00:00 |
发布文号: | 宁政办发〔2023〕55号 | 公开目录: | 宁政办发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县属国有企业: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宁陕县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规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0月31日
宁陕县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规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落细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巩固提升工作任务,发挥公共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第三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要部署,坚持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城乡一体、优质均衡、便捷高效、效能显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共建方式,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城乡一体,普惠均等。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提升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创新发展,突出特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出“有内涵”“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和监督制度体系,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宁陕模式”,以创新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坚持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方式,探索实践“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促进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协同共建,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成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全省上游水平。到2025年,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化,数字化服务取得新进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形成“普惠共享、优质均衡”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新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图书馆、文化馆、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立以行业文化场馆、文化公园、24小时图书馆、村史馆、“非遗”传习场所等为补充,在移民搬迁社区、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民宿集群点、军营、中小学校、人口密集地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体系。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宁陕大剧院项目建设,力争在2025年底建成;积极谋划推进县“非遗”场馆建设;做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在城区步行廊道、人员聚集区等区域设置自助图书借阅设施,在县城或集镇新建1个“24小时自助阅读吧”,在重点旅游企业新建1个文化体验馆,在渔湾田园综合体新建1个乡村博物馆。
3.实施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评估定级,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制定宁陕县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标准和办法,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2024年12月全面完成评估定级工作,形成经验亮点。
4.深挖子午栈道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从广货街镇至龙王镇的子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明显子午文化特征的文旅融合产品,依托生态旅游产业布局推进子午文化集群建设。以省级文保单位宁陕城隍庙为核心,推进老城“非遗”小镇建设,努力打造集“非遗”传承活动、文化交流、商贸交易、乡村旅游于一体,陕南唯一、安康样板、宁陕特色的“非遗”文化小镇。
5.完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设施。优化村级公共文化阵地功能设施配备标准,将棋牌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室等进行功能融合,进一步扩大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和村史馆、“非遗”作坊等设施建设覆盖面。实施政府购买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加大光纤向自然村延伸力度,加强应急广播设施使用管理,建立1支管理维护专兼职人员队伍,提升应急广播“村村响”利用率。
6.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探索重点旅游镇发展阅读分享、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美食文化、民俗展演、非遗演出、非遗街区、非遗门店、非遗工坊等服务内容的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提升渔湾逸谷“天空下的自然书店”“渔湾村博物馆”、民宿集群“秦岭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满足游客文化体验需求。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修订完善《宁陕县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标准》《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深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和支持“个性化”“特色化”服务,探索推出具有示范性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8.推进公共文化产品精准化。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质量,推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精准开放和流动服务。在巩固做好“我和文化有约”“你读书我买单”“一个人的剧场”“馆员荐读”等公共文化品牌服务的同时,有效利用教体、工会、妇联、共青团、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服务资源,实施“艺养天年”文化养老服务实践、留守少年儿童“心灵阅读”等特殊人群服务。
9.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加大对古子午道历史文化、风土民俗、人物典籍的挖掘,传播利用地域文化成果。以中小学生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开笔礼”“诵经典”活动;以镇村群众为重点对象,举办“四季村晚”“戏曲进乡村”、非遗文艺表演等优秀文化传播活动;以保护传承为抓手,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和传承基地培育,推进“一镇一村一项非遗”活态保护传承项目,让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10.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立足宁陕地域文化做好全民艺术普及发展。以省级“群星奖”评选、省群众文化节和阅读节、安康龙舟节、大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为载体,加大群众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与推广,做大做响“书香宁陕 悦读有我”“一个人的剧场”等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
11.促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资源互通。加快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结合宁陕实际,打通文旅宁陕、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与省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和县融媒体的连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对接利用和线上文化服务。
12.扩大数字文化设施覆盖范围。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备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推进业务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成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县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10TB,全县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WIFI全覆盖,并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实现基层群众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使用数字文化服务产品和数字服务资源。
(四)统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
13.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项目,加大县财政每年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预算。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托管、冠名、合办、赞助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壮大一批门类多样、服务专业、管理规范、运营有序的社会化市场主体。
14.培育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社团队伍。规范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运用陕西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平台,做好登记注册、服务记录、绩效评价工作。联合宣传、妇联、共青团、教育等部门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志愿服务进镇村活动。实施群众文艺社团评星定级、动态管理和奖补政策,指导每个村组建1支文艺社团,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切实抓好文化惠民工程。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15.坚持文化+融合发展思路。厚植生态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农业、林业、工业、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秦岭之心 绿都宁陕”文化旅游品牌,形成“非遗”文化符号。持续抓好道路、广场、绿化、老旧小区改造等市政建设,提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品质和形象,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秦岭南麓子午文化“会客厅”。
16.打造文旅融合宁陕品牌。持续开展秦岭兰花节、子午梅苑赏花季、悠然山海棠文化节、秦岭山货节、大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秦岭山地音乐节、农民丰收节、美食文化节等节会文化活动,丰富百姓文化舞台,展示宁陕人文特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力度,推进秦岭山珍、秦岭猕猴桃酒、秦岭蜂蜜、秦岭山泉等农产品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便携式旅游产品“后备箱”。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
17.完善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落实财政、发改、教体、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育馆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类行业文化场馆的统筹管理,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18.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总馆、分馆、服务点设施运行和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服务机制,发挥好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果,全面推广(社区)乡村文化理事会议事决策机制,继续吸纳社会文化名人、专业人士及群众代表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决策、管理、发展和监督。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确保发挥作用。
19.健全效能监测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监测、评价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免费开放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实行监督和评估。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需求反馈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七)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20.拓展社会领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坚持“多渠道联合,多元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与旅游、教育、体育、住建、农业等市场主体衔接,在其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适当增添书籍报刊等读物和文艺节目,活化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公共文化开放性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21.致力推进文化产业融合新格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江口回族镇三烈士红色文化园区建设,打造红色旅游A级旅游景区。在A级旅游景区、重点旅游镇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街区、非遗工坊、非遗门店;打造实景文艺演出剧节目,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把宁陕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22.打造镇公共文化服务新样板。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对各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开展评估定级,培育打造镇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样板。持续抓好文艺骨干和文化社团队伍建设,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
(八)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体制
23.建立健全工作推进协调机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各类重大公共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旅、电子商务等行业相融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融合,建立融合发展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24.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落实《宁陕县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细则》,提高县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资源综合利用率,完善乡村文化理事会运行机制,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建设,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年报制度,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及公众活动的安全评价。
25.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考核评价各镇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之一。建立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表彰或奖励考核对象的重要依据。建立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实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