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珍贵的粮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9 14:54 【打印本页】

在老辈人眼里,每一粒粮食都是珍贵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耕耘而来,浪费了粮食,在老辈人眼里就是造孽。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学习这句诗,但那时或许还体会不到它内含的艰辛,因为我们不曾真正地体验过劳作的不易,不曾体味过饥饿的感受,更不能体味到一个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而对于那些饱尝人世颠沛的老辈人来说,粮食就是天,而“粮食”二字,是两枚最沉重的字眼,那每一粒粮食里浸透了血和汗,饱含着日日夜夜的守望。

“饱不丢粥”,我奶奶还在世时常拿这句老话把我告诫,那时懵懂无知的我常做一些浪费粮食的事儿,馍吃了一半就扔掉,稀饭喝了半碗就要倒掉,奶奶不能容忍这些,她时常默默地把掉在地上的馍捡起,把剩下的半碗稀饭扒拉到自己碗里慢慢喝下。我不理解奶奶的做法,我们家又不缺粮不缺米,干嘛那么节俭。长大一些后,我才明白奶奶的心思,她那一辈人啊,受的苦遭的罪是我们这一代难以想象的,饿的滋味,刻骨铭心,是那一辈人最怕的,最难忘怀的,因为奶奶亲口跟我说过她曾经有两个多月没吃过面食,硬是靠煮菜叶吃才勉强挺了过来。

老话还说,谁糟蹋了粮食,是要遭天谴的,是要被雷打头的。这话听起来吓人啊,但从这句话里正可以看出农人们对粮食的敬畏之情,不爱惜粮食就是不珍惜农人辛勤的付出,就是对老天不敬。我是奶奶带大的,在她身边时,她常跟我念叨那段萦绕在她记忆深处的苦难的日子,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家里一粒麦子都没有,不光一家,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我奶奶有六个孩子,早晨一睁眼就是六张小嘴张着要吃饭啊,可吃啥呢,奶奶发愁啊。奶奶愁,爷爷更愁,坐在门槛上抽闷烟,突然想到了什么,他跑到厢房去,扒寻了半天,翻出一麻袋红薯片子。他喜出望外,拎给奶奶看,奶奶也惊喜万分。虽然有的红薯片子上已经长霉了,但聊胜于无,有了这点东西,起码饿不着了。奶奶把红薯片子一片片擦干净,晾晒一番,磨成红薯粉,藏了起来。做饭时,掺和着一些野菜,放在锅里一起煮,别说吃了,闻起来都难闻,但在那个时候,已经求之不得了。我记得我父亲后来说过,那东西吃起来又苦又涩,难以下咽,不过那时的人眼都饿绿了,哪还管吃的啥啊,有点吃的就不错了。奶奶又说,家境好些的人家也吃那,不过可以改改味,数几粒大米丢进锅里一起煮,好歹算是有点米香了。就那样,大人们也不舍得吃啊,把那几粒米捞出来,盛到孩子们的碗里,自己却只吃稀的野菜汤。面黄肌瘦,身体浮肿是正常现象,因为所有人都营养不良。再看看今天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了。有这么一段苦难的人生经历,老一辈人怎能不爱惜粮食呢,有粮食才心安,才能活命。

奶奶人生的最后一年,病重住院,我去照顾了一段时间。同病房里有一位病患,和我的奶奶年龄相仿,也是农村人,她患了胃癌,她的子女说原来老人家的身体是很健朗,能下地干活,能说能笑,本想还能享几年清福,不曾想突患重病,让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瘦得皮包骨似的。她整天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连跟前来探望她的亲友们打个招呼的力气也没有,让人看着心里都难受。

有一次,她的大女儿来送饭。那时,她已经两三天不进食了,女儿只给她盛了小半碗白米粥,在粥里加了些白糖。她艰难地支起身子,半躺着,当女儿将粥送到她嘴边时,她看了一眼,大概是不愿意吃,但最后还是张开了嘴巴。她女儿一小点一小点儿将粥往它嘴里送,当她吃到第三匙时,一滴粥不小心掉到了病床的被子上。这时,只见她下意识地用手揩了一下米粒,朝嘴里抹,被她女儿制止了。我被她的这个细微的动作震撼了,一股热流在眼眶里回荡,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那半小碗粥,她没吃完,示意女儿将米粥收起来,下顿再吃。看样子,她女儿要把剩粥倒掉,但从老人家的眼里可以看出不让,等女儿收起了碗后,她才躺下身去,闭上了眼睛。后来,那剩的粥,她女儿还是趁她睡着了时倒进了垃圾桶。

看吧,一个生命即将消逝的人,依然把粮食看得那么珍贵,一点儿也不愿意浪费。这就是人们常说平凡的伟大吧。即使在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老农民身上,这伟大的闪光都是那么强烈,璀璨夺目。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我发自肺腑的认为,种田的人是最懂得敬畏粮食的人,他们惜粮如命,对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深情与无比的珍惜。‘粒粒皆辛苦’,对他们而言,不是念在口里的诗句和教诲,而是一种责任和良心。他们认为,粮食来到这个世上,是上天的恩赐养活我们生命的,是祖祖辈辈向土地磕了无数个头换来的,谁要是糟蹋了,哪怕一粒粮食,头顶上的苍天和脚下的土地都会知道并给予责备的。这种节俭惜福的行为,传递出我们对天地的感恩,对农民的深情,对粮食的敬畏。”节俭是美德,节俭也是惜福,这些在老辈人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我的祖辈,到我的父辈,这样的品德一代代传承,今天,传到我的身上,我应该接住,并继续传承下去。

珍惜粮食,像珍惜自己的性命一样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