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落差

作者:何恒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6 08:13 【打印本页】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刚改革开放那几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国上下对科学、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对有文凭人士的尊重,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大学生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仰慕的偶像。争取拿到大学文凭,是高中毕业参加工作的我心中一直追求的梦想。通过认真复习准备,我顺利地考上了安康地委党校,脱产学习了两年,获得了大专学历。手中有了大专文凭,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就象范进中举了一样,逢人就要标榜一翻。当时高兴的理由主要在于地委党校就相当于安康地区的黄埔军校,上了地委党校的干部,回到县上一般都能任个一官半职。

毕业后回到县上报到,领导让我先回原单位上班,我又回到了两河区区公所。虽然心里有一点失落,但是仍然对前途充满了无限希望。在刚改革开放那几年,社会变革较多,国家出台的政策也多。回到区公所不久,单位就实行了一项重大改革,推行干部工作“三三制”,即:让三分之一的干部留在单位上班,让三分之一的干部驻村奔小康,让三分之一的干部脱岗创收。这项改革最难的一项就是让三分之一的干部脱岗创收。大家都害怕,如果出去创收了,脱离了原单位,就意味着下岗,像上世纪六十年代下放干部一样,就再难回朝了。区公所的干部没有一个愿意脱岗创收的,没有办法,只能让我与另外一名脱产学习回单位上班的干部脱岗创收。当时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但是区委、区公所做出的决定必须执行。这一决定,使自己整个人就像从天堂一下跌到了地狱,这么大的落差,这么大的打击,使整个人像变了一个样似的,从一个满面春风阳光的少年,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满面愁容忧郁的老头,成天愁眉不展。没等来提拔重用,反而等来了脱岗创收,自谋出路!这个打击把我仅有的一点自信击得粉碎,就像一颗核弹,重重地落在了自己身上,心中产生了绝望,万念俱灰,郁郁寡欢,天就要塌下来了,不知如何应对。心里的那个落差,使我面对周围的熟人,不敢正眼相对,而是低人一等谨小慎微地面对一切。

我家住在县城边,再回到家里不知道做什么,创收这收入从哪里来?心里一直纠结着。好在有家人耐心细致地开导,我也开始积极打听情况,了解各方信息,想着创收就创收,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那几年,我们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好,很多农户都在大力发展香菇、木耳,使一部分人迅速富了起来,全县的食用菌大市场也迅速形成。我的家乡就是一个食用菌集散地,好多广东、福建的食用菌老板云集于此,大量收购农户自种的香菇、木耳,整理打包后发往广东、福建。家乡也出现许多小商贩,到处收购香菇、木耳卖给大老板,赚上一些差价。而我工作的所在地两河区皇冠乡,木耳产业发展的相当好,整个皇冠乡的农户人均存款在全县是最高的,因为他们家家户户都有木耳,少则一户几百斤,多则一户几千斤,发展早的都大赚了一把。但是市场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香菇、木耳的价格也忽高忽低,当时木耳的价格炒到60多元一斤,最后跌到10多元一斤,还无人问津。等大家都把木耳产业搞起来了,手里大量的木耳也就卖不出去了,价格也就一落千丈。有的农户为了等一个好价格,将自己几千斤的木耳放在家里,一放就是好多年。由于农户家里的木耳卖不出去,皇冠乡的税收也就收不上来。

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主动找到皇冠乡政府的主要领导说,我来收购农户家里的木耳,政府领导非常欢迎。我冒着极大的风险,从信用社贷了3万元贷款去皇冠乡收购木耳。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三天时间就收购了两千多斤木耳,收购价格每斤15元。回家后,就有木耳贩子登门查看木耳的品质、询问木耳的价格,后来一位福建老板看上了我运回的这批木耳,木耳的朵型、大小都是上等货色,得到了老板的认可,通过协商,以每斤18元的价格,福建老板把我这次收购的木耳全部收了过去,我一次就挣了6千多元。当时国家还比较贫穷,政府财政的钱也不多,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200多元,一年才2千余元,就这一次我挣回了三年的工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也找回了一点心里的落差,增强了一点自信。

在创收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受了许多累,流了很多汗,生意场上有赚有赔,甚至亏到血本无归。记得有一次,听别人说皇冠乡河心堡村许多农户家里存有香菇卖不出去,我还是冒着风险,将河心堡村农户家里的香菇全部收购了起来,由于当时该村不通公路,离村6公里的地方才有公路,只有人背肩扛才能把所收的1千多斤香菇运到有公路的地方。因为请不到人搬运,只有靠自己一个人一趟一趟地背,一次一次的扛,加之天气炎热,每跑一趟,自己的衣服就被汗水浸湿了,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口渴了就在小溪边用手捧上几口水喝,饿了就将小路边长的野果裤裆泡摘下来充饥,几天时间累得气喘吁吁,才把这1千多斤的香菇背到公路边,背完后,自己整个人累得散了架,没有了一点力气。把这批香菇运回家后,香菇价格却跌了下来,放在家里几个月无人问津,最后只有亏本卖掉。

创收过程流过了无数的眼泪和汗水,刚有点起色,就引起了一些人的羡慕,同时也遭到少数人的嫉妒,人性最大的恶就是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这苦这累只有自己知道……心理落差此起彼伏,但是我一心只求一个圆满,只求把创收这项工作干的出色。半年多的时间后,区公所领导通知我回单位上班,我当时心里的各种滋味五味杂陈,就不愿意回单位了,想继续创收。领导百般劝说,说我是个有文凭的人,单位就缺我这样的人才,最终我只好又回到了单位。

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想起,泪水就打湿了眼眶。多少次的坎坷,多少次的艰辛,多少次的历练,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虽然跌宕起伏的人生让我心中的理想和职业生涯充满了落差,但是正是因为落差坚定了自己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信念,我也在平凡的人生中也感受到了无限的幸福和希望,人生何尝不是在此起彼伏的落差中感受四季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永葆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