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一个隐藏在秦岭深山里的小村落,如同躲在深闺中的待嫁少女一般神秘而充满活力,淳朴善良的人们拥抱蓝天白云,一代代繁衍至今。
地势西高东低,呈“两山夹一川”之势,一条7公里小河贯穿全村,汇入汶水河,筒四公路穿村而过。
考其村名,流传为:明朝清初,镇巴来一李胡子,膀大腰圆,文武双全。入宁陕厅武场中武举,朝廷封赠品级顶戴。婚后十年不育,一夜梦得白须老人指点:在汶水河和红岩山之间修一座老君庙,可添儿。李托人解梦,遂修建老君庙,天天敬奉,日行善事,次年生下一子,取名李祈。李祈善文喜武,承继家学。传言在土匪猖獗作乱期间,打跑了来犯土匪,保七里平安。此后,村民在村里老君庙为李祈塑像供奉,凡有事即“祈李”护佑,久之就说成了“七里”。另在清朝时,从湖南迁来冯姓人在此插占为业,家道逐渐殷富,人丁俱增,后有巴蜀之人亦陆续迁入,人赀货多,多去市场交易,或去四亩地,或赶太白庙场,或下许家城,其路程上桃园梁七里,下太白庙七里,走捷径小路至许家城亦七里,故有“上七里、中七里、下七里”之说。与前文“祈李”传说作为印证和传承,久之人们统称整沟“七里沟”,后村名亦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域内景点,出奇者有“一杆旗”山峰和双庙子等。“一杆旗”主峰海拔1700米,分别与四亩地红岩山、筒车湾龙王坪村接壤,远眺之,似一面旗帜,迎风飘飘,故称“一杆旗”。双庙子位于七里村中段核沟组,从村委会向下看,左边形似一条下山龙,龙头直达河边,右边形似一只凤凰,凤头也直朝河边,呈向山下飞俯式,七里沟水直穿“龙凤”中间,形成“龙呈祥瑞,凤鸣岐山”的格局。相传从湖南迁来的冯氏住在这里,红极一时后家道中落,人丁不旺,遂经高人指点,把原来的“老君庙”修复,请画匠塑金身,请道人恭请神灵,念诵经文,谶殿安位,三年后生了三个女儿,后又求子心切,多方祈愿问卦,请人卜吉择地,则在“凤凰”翅膀上修了一座“泰伯庙”,从此,双庙一直保佑着一方的百姓,这就是双庙子的来历。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晨光熹微中,炊烟袅袅升起,七里人家的清晨在鸡鸣犬吠中苏醒。中午时分,风雨奔波,大家把希望与汗水挥洒,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夕阳西下,牛羊归圈,他们的身影在余晖中拉长,一天的辛劳换来了夜的宁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季轮回中,小村里的男女们扛起生活的大旗,耕耘在田地里、山坡上,在热气腾腾的土地上播洒下希望的种子。
早出晚归,劳碌奔波。在烈日炎炎里,父辈们挥动锄头、镰刀在田间、地头,在山间、沟边,迎接风雨考验,用汗水滋润着脚下的土地。年轻一辈走出大山,外出务工、求学,去看看外面精彩世界。
秋高气爽,稻谷飘香。在金色的稻田里,稻穗低垂,是农人汗水浇灌的果实。女人们割下一束束稻穗,男人们把机器抬到田里,翻把、脱粒、捆草一气呵成,面带微笑,汗水涔涔,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谷粒在秋阳下翻晒,好一幅丰收的画卷。
在季节交替中耕耘,在汗水挥洒里浇灌,在时光流转中收获。山上的天麻、地里的玉米、圈里的鸡群都是村里男子汉、女强人的杰作。在年终腊月,一头头肥猪出栏,一户户宰杀鸡鸭,一家家团圆欢聚……七里人家用辛苦喂养一年的猪、鸡犒劳自己,感谢生活的馈赠。
七里人是最懂得锄头双手庄稼的一群,历经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储藏,把一年四季融入生活的滴滴答答,操劳在田间地头,奔波在筒四路上。任草长莺飞,任花开叶落,任清风入梦,任微雨润怀,任年华在岁月的沧桑中远去,生活依旧人间烟火,丰衣足食,生命依旧质朴阳光,洁净如涤。以农家人的纯真面对生活的百转千回,熔铸精神于站立的脊梁里,活的不显山,不露水,平平凡凡真真实实而又快快乐乐。
近年来,七里人依托筒车湾国家4A级旅游休闲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庭院经济。打造“多彩漫谷 七里人家”品牌,建有120亩天麻种植示范园、旅游景观带6公里、小溪跌水景观4处,打造一杆旗、静水闲居、柳树农庄等农家乐15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秦岭深山之中。茂密原始的森林,清澈蜿蜒的溪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如秦岭深闺、世外桃源,以一种质朴而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各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