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点菌成金

作者:谭海波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08-04-17 00:00 【打印本页】
    食用菌生产是宁陕县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柱。但多年来木腐菌生产一直占主导,不仅原料受限制约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效益也不高。有着丰富的食用菌生产经验的张富东,苦苦地探询着食用菌生产的新出路,试图改变当地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引进以木腐菌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生产。2002年,他从《食用菌》杂志上了解到原产于新疆北部的百灵菇在南方的市场价格看好,属草腐珍稀食用菌,而且适宜于高寒山区栽培。张富东顿时眼前一亮,广货街镇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距西安市不足70公里,有可靠的棉籽壳来源,水质也优于其它地方,完全具备发展百灵菇的条件。

    “我这个人就是喜欢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张富东的这个大胆的想法迎来的是家人和亲友的一片反对声,因为在家人和亲友看来,在宁陕县多年来没有发展草腐菌成功的先例,而且投入也比较大。他多方筹集资金50多万元引进了液体菌种生产线,在蒿沟租赁了30多亩河滩地,开始了百灵菇试种。

    针对蒿沟夏季气温超过20℃,不是百灵菇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张富东将做好的菌袋运送到海拔2800多米的平和梁顶上,雇请本村10多名村民进行精心管护。越过雪花纷飞的冬天,走过山花烂漫的春天,一片玉兰花蕾样的百灵菇让张富东喜出望外。

    但成功的道路总会有险阻。2003、2004年连续两年突如其来的暴雨损毁了道路,让他痛心看到近万斤百灵菇烂在了山上,眼看到手的钞票化为乌有。连续两年的失败让他损失了40多万元。

    “继续搞还有希望,放弃就彻底的赔了!”执著的张富东顾不上他人冷眼冷语,在全面总结失败经验后,继续闷头搞他的百灵菇生产。2005年,他引进最佳适宜生长温度在25℃左右的百灵菇新品种,把菌袋生产时间调整到9月份左右,降低生产规模,将菌袋放在蒿沟就地出菇,使出菇时间提前到了春节前后,易于储藏和运输。张富东发展百灵菇生产终于获得了成功,产菌3000多斤、收入近10万元。

    食用菌生产上敢为人先的张富东,在销售上也是独辟蹊径。他利用《食用菌》杂志上的信息,与南方城市的食用菌经销商广泛联系并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把百灵菇进行冷藏包装后,直接发货到广州、上海等城市。张富东说:“百灵菇属珍稀菌,外形美观,营养丰富,口感较好,现在每斤卖到了30元以上,平均3朵菌子就是1斤。按照客商们电话预订的数量,预冷后汽车运到西安,再通过空运发货过去,保证菌子的新鲜。”

    随着宁陕县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广货街镇乃至全县的农家乐蓬勃兴起。在张富东看来,这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珍稀食用菌产业的新机遇。他带头兴办农家乐,在扩大百灵菇生产的同时,新引进杏鲍菇、猴头菇等食用菌品种,由过去只是春季产百灵菇,变为现在的一年四季都产菇,而且让这些珍稀食用菌走上当地农家乐的餐桌,以此来吸引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的游客。仅去年,张富东就生产百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6000多斤、年收入超过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