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晓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上海文学创作中心注册作家,供职陕西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出生70年代,在全国各地发表散文数百篇,在《上海小说》、《小说界》、《钟山》、《北京文学》、《延河》、《清明》等发表小说多部。出版长篇小说《梅兰梅兰》、中篇小说《上海的苏》、中短篇小说集《飞》、长篇纪实文学《读懂浦东》、《重庆人在上海》等。 小说《海》入选中国中篇小说年选,《爱情视窗》获《文艺报》10作品推荐。曾被邀参加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协会2005双年度国际会议。获《人民文学》创作培训部新作优秀奖、陕西省首届柳青文学奖、上海市文联《采风》杂志新都市小说奖等。
我写的,虽不仅仅是普查,而是一分社会。
宁陕县情与启动仪式
宁陕县城又名“关口”,其实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因为这里处三面环山、三水相融的五谷之中,北南分别为长安河的上下口,西南为西沟谷口,东北为渔洞河谷口,东南为东河谷口;又因这里三山对峙,北有白云山,东有关山,南有人头山,因此早在唐代即有“五谷关”之称。这关是闻名长安的子午古道上继石羊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之后的第五道关隘。
而宁陕县这名字的由来,却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政府北拨长安500华里,西北拨周至150华里,南拨石泉50华里,东南拨镇安110华里,西南拨洋县40华里,用这么多华丽山地,设置了五郎厅,直属省管。清嘉庆五年(1800)为防御白莲教起义军,清政府在五郎关设“宁陕镇”,意为安宁陕西。
西汉高速全线贯通后,地处陕西秦岭南麓曾较为封闭的宁陕县,凭借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周边的游客。宁陕背靠秦岭,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林地面积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2%,居全省县级最高位。
2009年8月17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在宁陕召开了启动仪式。
在这天,喧闹的宁陕小城再次迎来了更多的贵宾,因为我在后来多次参访活动中,宁陕各级官员都告诉我,壮观的文物普查是他们政府工作的一种延伸,完善了他们本难以做到的工作,是应该全力支持,和欢迎的一个美好而务实的工作!
在这一天,安康的市委常委吴德珠副市长、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安康历史博物馆李启良馆长,安康文化文物局吴少华局长、宁陕县委副书记、县政府邹成燕县长、安康市政府谢康副秘书长、安康市文化文物局赵万里纪检组长、宁陕县委常委、刘云副县长、宁陕县文广局吴大斌局长等等领导共同参加了宁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启动仪式。
而在普查队方面,仍然是以安康历史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各县文管所及招聘来的大学研究生为核心的普查团队。
宁陕县是安康市继石泉、岚皋、镇坪、旬阳、白河、汉滨、紫阳、汉阴之后第九个县的文物普查,应该说已有丰富的经验,亦有创造的激情,还有一点略微回首的倦怠。但是各级领导的重视还是让这项工作和普查队员们深受鼓舞。吴德珠副市长就进一步搞好宁陕县的文物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吴少华局长代表市普查办对宁陕县文物普查进行了全面安排;李启良馆长就普查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了指导,刘云副县长代表宁陕县委、县政府作了致辞,就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配合文物普查进行了专题发言。最后,吴德珠副市长和宁陕县邹成燕县长共同向普查大队授予了鲜红的普查旗帜。
居住在宁陕县城内的新桥宾馆,8月17日,没想到宁陕的夏天这样凉爽。一点不用开空调,夜晚睡觉还盖着被子,而在我们宾馆外面,有一条绚烂的长安河,水一天到晚哗哗啦啦的,都从山边流过,让人觉得好像老是在下雨,非常诗意缠绵清凉,此后这种小河的水声也一直伴随我在宁陕普查的乡乡镇镇。
宁陕县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210国道和西汉高速纵贯全境,西成高速铁路、宁丹高速公路即将破土动工。东接商洛,西接汉中,背依安康,毗邻西安,两纵六横通达的交通网络,使近年宁陕的旅游发展在安康蔚为可观,甚至宁陕的旅游招商工作在陕西省都处于前列。宁陕的秦岭峡谷漂流、朝阳沟休闲度假区、南京沟青少年科教基地、汶水河漂流、苍湾溯溪探险、碾盘生态苑、金鸭浮舟城隍庙、石佛台、寨沟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十八丈瀑布、平河梁大草甸、上坝河森林公园国际狩猎场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景早已深入人心。
在安康时,我们早已风闻了宁陕的这些变化,到宁陕县来一看,果然不同一般。
从石泉往上,一路都是郁郁苍苍的森林,仿佛绿树长往青天,便即使经常置身于巴山的我,也不由要感叹了。
8月17日清晨,在宁陕文物普查启动仪式之前,我先随李主席、赵组长等一起,去了宁陕县周著名的自然胜景十八丈瀑布,人文景观城隍庙和大鲵养殖中心等地感受。
十八丈瀑布在距离县城很近的地方,那天早上下过雨,不过等我们出门雨却停了,公路和山岭上充满了湿漉漉格外清新的气息,有一些画眉在林间叫,才一抬头,它只飞遁了,我便想起宁陕处处传闻的朱鹮,问同行的当地人,他远远地指给我看,他说,在宁陕,朱鹮等于是随处可见,不过是有的地方多点,有的地方少点而已。这样珍稀的鸟儿在这里却这样多,这真是一个传奇。
我远远地凝视朱鹮消失的身影,想起:朱鹮已随天空去,徒留千载空悠悠。谁也不能阻止鸟儿有如思想般飞翔的自由。
十八丈瀑布距离210国道只有很近的距离,从一路边小径进去,瞬间便被罩于一片茫茫的原始森林下了。下过雨的小径格外潮湿,不过因是人工用碎石锻了,这脚下便走的充满了清幽和自如,这便很有情趣。又是秋天刚来的时候,曲折小路边尽是刚熟的果子,板栗、核桃、金红的柿子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熟透的红果。小溪的河床也端的奇怪,有很多段河床的底部,都只是一整块岩石做的底,这样映照的溪水格外清,溪底像一个温暖的手臂整个托着细小然而生动着的河流,就像母亲抱着孩子一样。
我忍不住用手指去撩拨了孩子的面颊,清清凉凉的,然而却很温柔,温柔的像丝一般从手臂上跳跃而过了,我抬起身,却看到眼前的树梢突然的一晃悠,一只巨大的松鼠从我的眼前一跳从一棵树跳向了另一棵树,我还以为是一只毛猴,随即随行的人笑说,这山林是有的毛猴的,还很调皮,一点不怕人。
十八丈瀑布像一个森严的老人站在面前,水珠飞沫奔腾而下,站近了,一定是湿衣,然而我又不舍得站远,我便只是站着,用一只手搭成凉棚,徒劳地遮掩着这奔腾而下,不顾一切的河水,我走在河中间去了,青苔的石下面有小鱼浮游,一跳一跳,很怕见人似的。
李主席和赵组长在瀑布前快乐的留影,我在相框里一看,不觉是乐了,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看造型,太像是一个风流倜傥潇洒玉立的人形了,样子很像是一个高处的隐士,又非常像我前段时间在高丽参罐子上看到的人参造像,非常卡通而干净的人体,带着一点拙朴而笑容可掬的神态,特征外露。我忍住没敢笑,也不敢说出来,怕人家说作家想象力太丰富,看到的瀑布都带有暖意。
水的飞沫也当然是非常莹洁了,白的如一丝丝,如烟,如霰,如霞,有如地生暖的暖气,犹如只在云烟缥缈间的清冷和距离。
从瀑布撤回来,我们去了县周闻名遐迩的金鸭浮舟城隍庙地带。宁陕人真是十分可爱,跟我说这城隍庙真是太古怪了,是惟一一座清建在城外的城隍庙,并且它的地形更是奇特,长在两条河之间。两条河长得如此之近真是奇怪,直到我多日以后,又再次路过这里,又走到了城隍庙的上游,这才知道,然而所谓的两条河,却只是一条河的分流,城隍庙实实切切是建在一条河两边分流中间的沙洲上,辟除了神秘感。不过这城隍庙也是建的胆大,怪不得由此又有了新的谣传,城隍庙是建在了金鸭浮舟上,有两只金色的鸭子一左一右背着这城隍庙,以至于即使涨了再大的水,城隍庙也不会跌到地上去,也不会落到水中了。真是高!
几进的城隍庙里依次排列着很多的石碑,除了这里土生土长的以外,还有很多都是从附近的庙宇、老宅、田间地头里收集来,也是为了保存。如此,城隍庙便成了一个收集碑刻和思想的集聚地了,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