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新桥多
作者:
鲍善懋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2007-05-14 00:00
【打印本页】
去年底有机会重返阔别两年的宁陕县城。小城的变化真大,尤其是穿城而过的长安河,旧貌变新颜,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河东和河西的两条道路修筑一新,平整的水泥路面十分干净。两岸河堤清一色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宛如两条美丽的花边,蜿蜒曲折,顺水飘荡。最让人惊喜的是,一两年之间河上新添了好多座桥,细数数竟有十二座。一个县城有这么多的桥,在陕南恐怕是首屈一指呢。
1961年我随父母来到宁陕,那时县城只有两座桥。
一座古老的木桥坐落在上街头。河床岩石上凿出深深的圆洞,栽进木柱。并排两根立柱顶端用横木相连,横木上架设木梁,稀疏地铺一些木板。木桥虽简陋,历史上的子午道红火时,不知承载了多少旅人马帮药材杂货呢。
西万公路给宁陕带来第一座公路桥,在早年的汽车站、现在的公路段门前。西万路通车,子午道风光不再,木桥也就被冷落,年久失修,走在桥上,桥身左右摇晃,桥板似乎不堪重负,在脚底“咯吱咯吱”地呻吟。没多久就从山城消失了。二十多年,公路桥一直是县城唯一的通车大道。可惜,1983年的特大洪水提前结束了它的历史。由于桥墩阻碍泄洪,凶猛的洪水翻过河堤差点冲进街道。险情过后桥被拆除,在下游几十米处重修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人们称作新桥。新桥建成不久,周围就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商店、饭馆、旅社、批发部、歌舞厅,多半以“新桥”冠名。新桥一带俨然成为县城最早的经济开发区,很是热闹了几年。
除这两座桥,武装部前面有一处跳石供人过河。直到八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空场地,北头是一个石砌土堆的露天戏台。但你千万不要小看,这片场地在那些年可是县城的经济文化中心呢。每逢农历二五八,十里八村的老乡聚集这里赶场,各自的背笼挤挤挨挨地摆在面前,里面是为数不多的青菜萝卜辣椒葱蒜,赶上节令会有一些桃李杏子核桃柿子,偶尔能看见活鸡腊肉。场上买卖最多的是柴火。有一人多高连枝带稍整捆扛来的,也有剁成短截背来挑来的。唯有逢场的日子,城里居民才能买到所需的菜蔬薪炭。逢年过节,业余汉剧团还会在简陋的戏台上演几出折子戏,正月十五狮子旱船也在这里会灯。因此,这处跳石修得格外结实。每块都是八牛子(宁陕方言,意为八个人抬)石头,足有小桌面大。石面平平整整,石下垫得稳稳当当,说是跳石,其实完全不用跳,平常步伐即可从容走过,方便了那些背、挑、肩扛的赶场人。等到人们不再靠赶场采购柴米油盐时,空场地没了,竖起一排楼房,高大的拱桥取代了跳石。
经济的延续总是在发展,文化的传承必定会升华。尽管没有了“场”, 这里却比过去更加繁华。从拱桥到南边三号桥沿路挤满各式商铺,逢年过节就更热闹了。拱桥上铺着年画挂着春联,河堤路上摊点爆满,蔬菜水果、鸡鱼肉蛋、山珍海鲜、服装百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年元宵节,拱桥两岸人山人海,天空礼花缤纷绚烂。几十米长的桥栏铺满炫目的烟花,瀑布般流向河面,河道映照得通亮。真个是流金溢彩,美不胜收。
县城南端,东河自东向西汇入长安河。东河南边是三星村,早年只有一个农场,几户农家。河上没有桥。有一年夏天,父亲过河到农场办事,不料上游的暴雨引发了洪水,把父亲隔在河对岸。直到第二天洪水稍退,父亲绕了好几里路,才找到能涉水的地方过河回家。现在,一座坚固的东河桥跨越两岸,河水再不能阻挡行人了。
上世纪末,为开发三星新区,县城最南头又修建了一座公路大桥——四号桥。随着四号桥建成,县城骨架拉大了将近一公里。宽阔的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美丽的滨河公园,三星村成为县城新的繁华地带。
近一两年,县城又不断向北扩张。北边又新修了四座桥。在老水坝坝址,五号公路桥横空飞跨长安河。宁陕中学北面,薛家浜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发之中。新的小学就建在那里。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鱼洞河口并排修建了两座桥,一座车行桥,一座人行道。最远的桥建在校场坝,汉白玉栏杆也如飘带般一直延伸到那里。城南,西沟口,高速公路引线桥的桥墩耸入半空,巨大的桥梁正在吊装。一座座桥梁和蜿蜒的飘带把昔日的农村亲切地挽入城市圈子里,两座引线大桥又把县城与省会西安链接在一起,将宁陕引入宽阔平坦的快车道。
东河与长安河交汇之处,一座造型别致的人行景观桥已初具雏形。桥心是一个大圆环,正处于两条河流交汇的中心点。三段桥梁分别连接东河南面的三星新区、东河北边的县城中心区和长安河西岸。景观桥修好后,县城定会增加一道新的风景。
看着正在修建的景观桥,突然联想到18世纪初普鲁士的小镇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共有7座桥横跨普雷格尔河,把河中的奈发夫岛和小镇两岸连接起来。能否沿一条路线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成为世界著名的“七桥问题”。柯尼斯堡也因之闻名于世。宁陕县城的十二座桥浓缩了小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联通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肯定,也会出名的。
分享到:
分享到:
文章录入:信息办1责任编辑:向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