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乡村生态文化多样性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策略的探讨

作者:严 斧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08-04-30 00:00 【打印本页】

    1.各地域、各民族的乡村文化是处于各自文化生态位中的生态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多样性

    在不同地域乡村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反映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密切关系的特色文化,这种具有鲜明生态特征的文化可以称为乡村生态文化。

    同一民族的同一集群或不同集群,由于长期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乡村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生活,会创造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乡村生态文化;同一民族的不同集群在不同地域乡村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生活,虽然会发生乡村生态文化的趋异适应而形成同一民族内的乡村生态文化多样性,但由于同民族不同集群的同源性,因而仍然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在纳西族乡村生态文化基础上分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沪沽湖地区的摩梭文化;又如广布于我国各地的汉族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

    由于乡村生态文化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分异,形成了我国极其丰富的乡村生态文化多样性,也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区。从全国宏观上看,有以下10大区:东北关东以汉、满文化为主的乡村文化区、黃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汉儒文化为主的华夏乡村生态文化区、华东汉族为主的吴越徽乡村生态文化区、华中汉族为主的荆楚巴蜀乡村生态文化区、东南沿海及岛屿汉儒文化为主的百越乡村生态文化区、内蒙蒙古族为主的草原乡村生态文化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多民族乡村生态文化区、云贵高原多民族乡村生态文化区、青藏高原藏佛文化为主的乡村生态文化区和湘鄂渝黔边境山地多民族乡村生态文化区。

    与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功能生态位相比照,每种乡村生态文化也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空间,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历史地位,即每种乡村生态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位。每种乡村文化在自己的文化生态位上都表现出各自的存在价值、存在方式和发展水平。由于乡村文化生态位现象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本质上以其社会与经济特征区别于纯自然的生物物种生态位。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心理、性格、服饰、建筑、饮食、民俗等文化基因,贯穿在各种乡村生态文化之中。

    各种乡村生态文化都有其实际占有的实际文化生态位和可以扩大占有的潜在文化生态位。各种个民族的乡村文化生态位有连续(成片聚居)和离散(多处间隔緊居,即小緊居、大杂居格局)之分。乡村文化生态位也有优劣之分。
 
    2、乡村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乡村生态文化对城镇文化有着广泛、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从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步入了农业文明时代。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里,人类形成了灿烂的乡村文化,并成为人类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尽管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其农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乡村文化仍有许多方面(例如语言、宗教、风俗、饮食、歌舞、园林等)在城镇文化中得到继承和展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较迟、水平较低,传统乡村文化对城镇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追根溯源,城镇居民或迟或早都来自乡村,因此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乡村情结,都有一种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的认同感和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

    农林牧渔业以农业生物、土壤和水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太阳能、生物能为基本能源,并且在完全开放的、人力无法控制的、变化多端的自然气候环境下进行生产,因此农林牧渔业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农林牧渔业产业文化的生态特征最明显,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的生态特征也十分显著。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农业仍处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可以说至今我国各种文化现象无不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打上乡村农林牧渔猎业文化的胎记。我国乡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方水田稻作文化、东北与华北地区的旱作文化和西北地区的草原牧业文化。在这些农渔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变幻无穷的宗教、建筑、园林、服饰、饮食、民俗、歌舞、戏曲等乡村生态文化现象。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后,农林牧渔产业文化对城镇文化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就如同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一样。

    我国乡村生态文化的遗存,既是今后我国乡村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又是我国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
 

    3、乡村旅游实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目前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也有少数富裕乡村的农民。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高于或远高于乡村居民,他们去乡村旅游,主要目的不是去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而是去体验在自然环境下和另一种社会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休闲、健身和增加对大自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的目的。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实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旅游,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编写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将乡村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中国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主题定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这种界定和主题的选择,都突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和保护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乡村是生态旅游主要的、最广阔的目的地之一,因而乡村旅游天然地成为了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依托,一是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生态美、自然美和科学知识;二是乡村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农业发展成果,包括传统民居、古镇、庙宇、风雨桥、石拱桥、古代水利工程、少数民族村寨、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特色食品、服饰、手工艺品、民间文艺以及现代农业设施和农业科技新成果等。乡村旅游向深、广发展,取决于对这些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模式有:(1)特大城市、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郊区的“农家乐”。这种模式最为普遍,可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近距离短期乡村旅游产品。例如成都市锦江区不同村庄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包括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红砂村的“花乡农居”,驸马村的“东篱菊园”和万福村的“荷塘月色”。“农家乐”旅游,除在农家攴饮住宿外,还有旅游者可以参与的采摘果蔬蘑菇、垂钓、狩猎、登山、游泳、农事劳作、访贫问苦等多种活动。(2)精华名胜地周边的农家旅店。旅游活动项目类似于“农家乐”,既可丰富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又可缓解旅游客流高峰期城镇旅游接待压力。(3)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观光园。城市和乡村旅游者都可从中学习到农村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技术,看到农业发展前景。例如西安杨陵农业高科技观光园。(4)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农区新村。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5)传统民居、少数民族古村寨。常结合当地的民俗进行旅游开发,是富有旅游吸引力的传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皖南的西递、宏村、呈坎和徽文化,云南香格里拉的霞给村和藏族风情,黔东南的朗德上寨和“拦门酒”,湘西的德夯苗寨和猴儿鼓舞。(6)农村古镇。例如苏州的周庄、同里,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7)农业胜景。例如桂林龙胜山区的层层叠叠的梯田和云南罗平春季阳光灿烂的油菜花节。以上模式的核心和今后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其中的生态文化与科技内涵。

    乡村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也会自发或自觉地充当文化载体进行文化交流,将城市先进文化或异域乡村文化带入旅游地,影响旅游地的文化发展;同时也受到旅游地文化的影响,学习到他们感兴趣的文化科技知识。
 
    4、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策略:在保护乡村生态文化多样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发展,城市文化和外域文化也加速进入乡村旅游地,并与乡村旅游地的原生生态文化发生竞爭、交流和冲突。在同一乡村文化生态位中,外来文化与原生文化的竞爭不外4种结果:外来文化被排斥,不能或很难进入;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外来文化取代本位文化,本位文化衰退甚至消亡;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目前以第2种结果最常见。第4种结果须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现。究竟得到何种结果,取决于外来文化对乡村本位文化生态位的适应能力以及两种文化的包容力和同化力对比。在伴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而来的乡村生态文化异化的过程中,为了永葆各地乡村特色生态文化的旅游吸引力,须将保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