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决定
(2005年7月3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我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切实把生态旅游培育成“龙头型”主导产业,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富县”的目标,促进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在全市率先突破,有力推动绿色经济强县建设进程,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生态旅游产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生态旅游产业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产业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兴模式,是21世纪保护环境、创造就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它外向型强、关联度高、增长快、拉动广,对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推动作用。
2、生态旅游产业是宁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地处秦岭腹地,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2%。生态优异,物种繁多;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气候宜人,适于休闲。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拉近了宁陕与西安大都市的时空距离,为宁陕融入西安半日经济圈创造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围绕都市旅游消费调结构、兴产业、建基地、出产品、增效益,已经成为宁陕经济腾飞的最现实选择。
3、发展生态旅游是宁陕经济创新的重大契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产品规模小、竞争力差,整个经济与市场的融合度不强,缺乏有效进入市场循环的带动力量。加快推进全县“食、药、游”三大主导产业建设,必须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最大限度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市场中发挥资源优势,以优良的旅游产品加快与市场的对接,从而带动绿色食品、山地药材等方面的骨干农产品有效进入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推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更广地创造城乡就业空间,更多地增加社会财富,更高地树立宁陕对外开放新形象。
4、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形成共识。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宁陕要在全市率先突破的要求,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旅游开发之中,理解旅游开发,支持旅游开发,参与旅游开发,自觉维护生态旅游开发大局,上下一盘棋,全民抓旅游,形成“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基础设施围绕旅游上项目,三产围绕旅游增效益,管理围绕旅游上水平,社会围绕旅游聚合力”的良好格局,确保我县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推动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5、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和全国生态示范县建设机遇,立足宁陕“秦岭森林旅游”定位,以“旅游富县”为目标,做大做强“秦岭森林文化”品牌,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规划指导与自主开发协调,全力加快六大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形成“两线六区”旅游精品线路,把宁陕建成秦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努力提高生态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宁陕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总体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力争用3到5年时间,把宁陕建成集自然精粹于一身,融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学考察、康娱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胜地,使之成为“陕西生态旅游重点区域”,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到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通车时,全县旅游接待能力达到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到2010年,全县基本完成六大景区建设任务,实现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2亿元以上。
三、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
7、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规划总规,聘请全国知名旅游专家,以安康市旅游总体规划为依据,借鉴先进地区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突出宁陕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对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与旅游集镇、土地利用、防汛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生态建设相衔接,报县人大常委会审定批准后执行。促使全县旅游开发有序运作、提高品位、建设精品、创造名牌。
8、坚持规划指导。县直各职能部门在配合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以《宁陕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对各类旅游开发建设工程项目把好关口,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论证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的“三不准”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好建设工程详规的评审和监督工作。坚持宁陕生态旅游开发的门槛准入制度,对低投资、低层次、低水平以及环保措施不到位、旅游产品开发无特色、市场预期较差的项目,从严限制,不予审批通过。继续实行矿山、水电开发及其他产业开发联合审批制度,实行旅游、林业、环保等部门“一票否决”,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全县生态旅游开发健康发展。
9、坚持高标准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在全县六大景区以及其他新发现景区开发中,要抓住基础设施、精品景区、服务体系、文化开发四大重点,确保资金投入,精心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篇文章。坚持建设项目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景观与人工造景相协调,旅游产品与文化赋存相结合,保持原生态,杜绝伪生态,使景区景点建设自始至终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标准建设到位。
四、不断加大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
10、确保旅游项目的重点投入。把生态旅游建设作为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计划的重点工作,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实行资源整合,集中捆绑资金,对旅游、林业、农业、水利、交通、环保、城建、扶贫、国土以及其他社会事业方面的各类政策性专项资金实行统一调度,优先用到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上,切实抓好干线公路配套、防洪设施建设、景区环境绿化、旅游商品开发、文化挖掘整理、群众移民搬迁、土地复垦整理、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推介等政府性投入项目的落实,积极争取行业扶持,解决好景区电力、通讯、电视等配套问题;以景区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抢抓国家交通扶贫机遇,抓好“铁文公路”、“江七公路”、“旬铁公路”、“月太公路”等主干线建设,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按照“园林山水旅游县城”的定位,加快县城改造,新建与旧改相结合,美化与绿化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公共空间,改变城市形象和面貌,逐步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旅游县城。
11、建立旅游项目储备库。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包装,提高项目基础工作深度,形成连续性项目工作格局。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责任,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资源跑招商、引资金,不断加大全县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集中地方财政收入的3%并调剂其他部分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建立全县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旅游招商引资以及旅游宣传策划、市场拓展等。将旅游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工作列入全县党政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奖重罚,全力推进。
12、加快六大景区建设步伐。以西汉高速公路、210国道为主线,加快六大景区建设,即“以广货街集镇为中心的蒿沟山地度假风景区,以江口集镇为中心的七亩坪高山峡谷探险及洵河水上观光风景区,以旬阳坝集镇为中心的平河梁自然生态观光区,以皇冠集镇为中心的都市避暑山庄风景区,以新场集镇为中心的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以县城为中心的宗教文化生态风景区”。加快招商引资进度,力促各景区早开发、快开发。对已经签约的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森林公园、皇冠避暑山庄等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服务,督促开工建设;对蒿沟度假山庄、洵河水上公园以及广货街“农家乐”示范项目,要加紧做好合同深化工作,推进实质性进展。整合以县城为中心的渔湾农业观光示范园、老城“农家乐”、城隍庙、石佛台、十八丈瀑布、寨沟朱鹮野外放飞、花卉苗木基地等综合旅游资源,提升档次,挖掘特色,建成环县城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旅游县城建设。到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西汉路、210国道旅游大环线,朱雀森林公园至广货街、七亩坪至江口、皇冠至旬阳坝、筒车湾至县城及天华山森林公园环线等五条旅游小环线”,全县旅游具有较高的接待能力。
五、坚持市场导向实行生态旅游综合开发
13、实行多元开发。在遵循规划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
14、提升文化品位。加强县城旅游环境综合治理,以创建省级以上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为契机,提升旅游形象。以“秦岭森林休闲文化”为主线,发掘当地民风民俗、文化遗存、史籍典故,赋予景点景观人文特色,精心编排一批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陕南民歌展演节目,开发文化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开发富有秦岭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根雕、盆景,竹、藤、木、草等民间手工艺品。在全力抓好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