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浅议庙堂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特点与影响

作者:张铭轩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5-09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城隍庙庙堂文化及民俗活动剖析

张铭轩


    无论是宗教还是民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又往往是文明时代的产物。作为文化现象,无论是它还充满活力与生机呈现在人们面前,或者逐渐退出生活领域,逐渐退出历史远我们而去,我们都应冷静地思索它的来龙去脉及内在意蕴,理性地分析它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和影响。这里,就想用这样的理念来探讨一下宁陕城隍庙庙堂文化中的民俗活动的特色及其积极影响,并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宁陕城隍庙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

    1、关于城隍神。城隍神本为民间俗神,后为道教所奉,纳入道教的神谱。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就有水(即隍)庸(即城)。从字面理解,“城隍”二字就是城墙和护城河。在古老的原始信仰中,万物有神,万物有灵,城隍的神灵,就叫城隍神。有资料显示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候建于芜湖的一座城隍庙。而史书有正式记载的则是《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据此可知,城隍神得到广泛的信仰,也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唐代和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进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举,城隍信仰达到极盛,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大封城隍神。各府州县城隍分别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分别相当于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所谓“监察司民”,即监察人们的善恶,施以赏罚。同时,又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结构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而后来的东西南北四京,城隍就更加八面威风,称为“都城隍”封为帝(此前应天、开封、临濠、太平四府城隍都封了王,官合正一品)。到清代,城隍更受到特别隆重的祭祀。城隍神几乎成了代替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管理下界苍生的“特命全权大使”。按道教的经书载,城隍神“威灵显赫,圣道高明;司分善恶,部领山川;有求必应,如影随行;代天理物,判阳断阴;祈福禳灾,驱邪治病;保国护邦,普救生民”。

    2、宁陕城隍庙。宁陕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比建县(当时为五郎厅)晚两年(五郎厅设置于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如前所述,县衙建好后即建城隍庙。城隍庙位于宁陕老县城(老城)东北方向的长安河沙洲之上,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其规格形制与衙属建筑相近,方位背北面南。原始建筑由凉桥、戏楼、照墙、山门、过殿、东西庑、东西厢房、钟鼓亭、正殿、寝宫、鲁班殿、雷神殿、地藏殿、观音殿、罗汉堂、后山门等建筑物组成。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殿内塑像、壁画、辅助设施及饰物以及部分殿堂建筑物俱遭毁损。部分建筑物主体因改建为人民公社(后来改为乡政府)驻地,得以侥幸保存下来。1980年代后,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先是县政府将城隍庙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批准成立了保护机构“宁陕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代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维修。新建了石拱桥,门楼,维修并恢复了戏楼、山门、过殿、东西庑、东西厢房、城隍殿(即正殿)、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药王殿,并增设了太极八卦坛、碑林、盆景园等,面貌焕然一新并初具规模。但全部维修恢复工程尚未结束。城隍庙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其主体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显现了庙堂建筑的穹宇高深,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同时,因地处秦岭以南,又受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又显现出结构严谨、典雅秀丽、跌宕有致的韵味。宁陕县城隍庙历经风雨,劫后幸存,是宁陕县也是陕南极少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宁陕城隍庙的两大特色

    前面说到,城隍庙过去是到处都有的,而宁陕城隍庙却独具两大特色。

    宁陕城隍庙特色之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城隍庙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外形酷似一艘船,四周环水独居中央,数百年来历经洪水袭击而安然无恙,即便是最近几年连续遭受的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也只是有惊无险。这也正是宁陕城隍庙的神奇之处。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群中也堪称一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但民间却由此引出了“金鸭浮舟”、“神灵庇护”等优美的历史传说。城隍庙的环境也很优美,尤其是夜色更为迷人。月光下,轿顶山、狮子岩的一块块白色岩石,有如一面宝镜熠熠生辉,与月色、水光交相辉映,文人们赐予了“月镜双辉”的美名,被列为宁陕十大景致之一。
宁陕城隍庙的特色之二是民俗文化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城隍庙会和城隍出巡。宁陕城隍庙庙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其来由已无据可查。一般人都知道,四月初八是佛祖圣诞,即释加牟尼圣诞。而道教典籍中说城隍的圣诞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且又无其他规定的祭礼敬神活动时间。那么是否宁陕人就认为城隍神与佛祖圣诞同日呢?这充分体现了民俗的约定俗成特点。庙会正期日是四月初八,会期却是初七至初九三天。另外,初六日一切准备就绪,摆摊做生意的要开张,唱大戏的要练台(即现场的彩排),实际庙会的时间则为四天。届时,十里八乡的人均前来赶会,善男信女除了顶礼膜拜、虔诚敬神,还有物资交流,商品贸易。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是三天半到四天的大戏,说是专门献给城隍神看的,实际上是让所有参会的一饱眼福。当宗教的、文化的、经济的诸多因素融汇在一起的时候,就将产生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民俗文化的聚集力和惯 力,使得参与者处于一种神秘的亢奋之中,使得庙会的气氛更加肃穆而浓烈,也使得这种民俗文化得以绵延流传,经久不衰。

    研究宗教的学者认为,宗教之所以是宗教,它不仅有思想,还应该有仪式、方法和神谱。城隍出巡就是宗教式的仪式和方法。同时又是重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他地方也有城隍出巡的仪式,但宁陕却独具特色。其原因是宁陕有新老两个县城,相距5公里(习惯称15华里)。老城有城隍庙,新城(即关口,现在的县城)有关帝庙,而原关帝庙也建在长安河的沙洲上,外形也酷似一艘船。传说关帝庙也有一对金鸭子(关帝庙于1970年代已折毁,改建为广场路)。老城城隍庙原雕塑有木质坐城隍象,大小如同真人。另备八台大轿一乘,出巡时,城隍神像坐八台大轿之中,前面有两面开道锣引导,后有数十名执事,手举肃静、回避牌以及大刀、长矛、方天戟、金瓜、钺斧、朝天镫 等诸般兵器,队伍浩浩荡荡既庄严肃穆又热闹非凡,家家门前摆设香案,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迎敬神祗,祈福禳灾。巡城隍自老城到关口,一直巡至关帝庙,将城隍象置于关帝庙牌楼之内,轿前设案几,摆茶果,意在使城隍与关帝面晤。之后道士做赞贺法事,时而还散发斋食。城隍出巡的时间为每年三次,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十月一(外地有在寒食节或下元节)。每逢城隍出巡,人们便沉浸在宗教的虔诚与节日般的欢乐之中。

    二、庙堂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特点

    庙堂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性

    中国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粗粗地梳理,似乎各教各派各成体系,细细探究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纳互相融合,甚至同登一室(如很多地方的三圣殿)。尤其是各教派的神谱,看来洋洋洒洒,但有时却显得杂乱无章。就城隍神而言,虽然他也纳入道教神谱,但细考其历史渊源,他如同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土地、财神、门神(钟馗)、酒神(杜康)、医神(药王孙思逊)等一样,却是由人民自己创造的,民间普遍信奉的,又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直接联系着的,所以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例如城隍庙庙会,可以吸引数十里甚至数百里的群众,正期四月初八日,有时可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

    2、参与性

    参与性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庙会而言,参与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参与其中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休闲娱乐。由于它是民俗活动,不是少数人清享的阳春白雪,也不是纯粹庄肃穆的宗教活动,所有参与者没有压抑感,参与其中自由自在轻松愉快。民俗活动成了欢乐的节日。

    3、综合性

    庙堂文化中的民俗活动,虽然有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宗教活动的内容,但因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所以这种民俗活动除了对神坻的敬奉,宗教的仪式外,还包含了诸多内容,如物资交流、商品贸易、民间乡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等等,民俗活动成了集宗教、文化、经济、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大餐。

    4、艺术性

    无论是在庙堂文化中,还是在其间的民俗活动中,都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原生态的艺术素材。除宗教音乐,民俗活动中的戏剧及相关艺术表演外,就连以宗教形式表现的一些活动,也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可观赏性。在稍早的一些年代里,甚至还有傩戏的影子(本身就是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其他还有民间的书法美术,各类雕刻,纸艺等等,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态势。这些均反映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地方乡土文化的面貌。

    三、庙堂文化及民俗文化的影响及其积极作用

    1、以理性的心态和公允的观点,直面庙堂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积极影响

    庙堂文化包括民俗活动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往往和迷信连在一起。而一提到宗教文化,又往往以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把宗教归结为麻痹欺骗、奴役蒙蔽百姓,维护统治的神权工具。对此也应有科学的、理性的、公正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社会、人视为一个个有系统有联系的庞大统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