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中秋是什么?

作者:林来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09-20 00:00 【打印本页】

    中秋节在我国是每年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的习俗和食俗就是赏月吃月饼,但自古以来,不同的人们对中秋是有不同的理解、并赋予不同的含义的。

    中秋对孩子是香甜的月饼和一轮明月。我国传统的节日,一般都是有不同的食俗相伴。自唐代以来,中秋节的主要食俗就是吃月饼。所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所盼望、所企求、所开心的中秋节,唯一的东因就是吃能上香甜的月饼,可以和伙伴们在月夜里能够尽情的玩乐。

    中秋对老人是暮年的伤感和别子的惆怅。老年人望到中秋的圆月,往往会产生无名的惆怅。“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流露出对月光的永恒和人年华易逝的无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看到不在眼前的孩子,又会产生无限的伤感,总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盼望他们能“平平安安”,祝福他们家庭生活像中秋之月“圆圆满满”! 

    中秋对边疆将士是保家卫国卫士风采的展现。“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军公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首歌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得到了广大将士的喜爱和全国人民的理解,因为它细腻表达了边防将士们在中秋之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感情,也深刻反映了将士们“一家不圆万家圆”,用鲜血、生命保卫祖国安宁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

    中秋对出门在外的游子是无尽的思念。中秋之夜,仰望一轮明月,最能勾起身在他乡游子思乡怀人的缕缕幽思。所以才有表达对家乡温馨回忆和深切思念的诗句:“举头网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有借美好之月传情而情深意长祝福:祝父母“湖光秋月两相和”、盼妻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情人“天涯共明月”,赠兄弟姐妹“共看明月应垂泪”,望友人“我寄愁心于明月”。这些都表达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真挚情感。

    中秋对文人是宣泄感情的最好时光。古往今来,那中秋的一轮如情似梦的圆月,曾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妙笔生华,惊奇咏叹。李白《把酒问月》、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王建《十五夜望月》、曹松《中秋对月》、明光《中秋玩月》、苏轼《中秋月》、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陆龟蒙《中秋待月》、元好问《倪庄中秋》、刘禹锡《八月十五慝桃源玩月》、米芾《中秋登楼望月》、曹寅《古北口中秋》等等,这些咏月诗文浩如烟海,各具神韵,简直把中秋月写得形神活现,空灵超绝,使我们赏月时怎不梦牵魂绕,思接古今?尤其是李白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创作的咏月诗竟有320多首,这众多玑珠般的咏月诗,不仅奠定了诗人在诗坛的地位,而且使诗人本身也因此如一轮皎皎明月,长久地挂于祖国的诗坛之上,与日月同辉。晚年李白因酒醉在船上捞月,不幸落入水中身亡。后有人叹息:“生有明月为伴,死为捉月而亡”。

    中秋对探索的人们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月亮,如同一部神秘的古书,十五的夜晚,多少人都在仰脸苦读。有些人越读越神秘,越读越迷离,于是引出了“嫦娥奔月”、“貂蝉拜月”、“李白捉月”等一件件神话和传奇。也有些人读出了科学。辛弃疾《天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谓洋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词人想象的月亮绕地球、绕海之理,不正与大科学家哥白尼的月球绕地球运行科学结论相吻合吗?而且比哥白尼的科学结论早了几百年,又出自一个文人之口。这首咏月词,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科学幻想上的价值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还有许多人对月兔的神话和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宋朝林屋山人俞琰:“所谓月中兔者,月中之日光也,……世俗遂月中有捣药兔,妄矣!……斯言有理,足破千古之惑。”早在七百年前,俞琰对明月的神秘自然现象做出这样的解释,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