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对安康防御山洪灾害的思考

作者:刘运发 唐大明 来源:安康经济 发布时间:2004-11-11 00:00 【打印本页】

    一、我市山洪灾害的现状
               
    我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众多农户依山傍水而居,在汛期容易遭到山洪灾害的侵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总结历次灾害经验教训,分析其灾害规律,我市山洪灾害有三大特点:
               
    一是局部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解放后50多年的资料统计显示,我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性的暴雨灾害天气,历时短、来势猛、强度大、损失重。尤其是近年来,灾害发生频率加大,灾情程度加深,损失更加惨重。1998年7月12日,汉滨区茨沟、东镇三小时降雨达156.9mm,致使两个乡镇的上万人受灾,倒塌房屋8000余间,30余人失踪,31余公里通乡公路被毁。2000年7月13日紫阳县联合、瓦庙一带遭受特大暴雨袭击,6小时降雨172.3mm,联合乡渔泉村7组、瓦庙镇瓦房村2组62人瞬间被巨大泥石流吞没。
               
    二是历时长、范围广、受害重。2003年8月28日至9月7日,全市大面积、持续近10天的强降雨,使10县区普遍受灾,涉及乡镇135个,人口142.3万人,因灾倒塌房屋48000余间,损坏房屋11万余间,紧急转移安置44446户、156437人,造成9348户、31970人无房、无地、无财产,完全丧失了自救能力,是我市遭受了自1983年以来最为严重、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大面积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1998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我市紫阳、岚皋、镇坪、汉滨、旬阳等县区,先后四次出现强降雨,80%乡镇、60%农户受灾,7135户3.1万人无衣、无房、无地,因灾死亡276人,失踪10人,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
               
    三是综合性灾害危害之大。巨大的强降雨,不仅仅是来势凶猛、势不可挡的洪水,而且伴随着防不胜防的巨大泥石流和滑坡。2003年8月29日,宁陕县城12小时降雨347mm,县城附近的长安河、鱼洞河、东河相继出现超标准洪水,县城周围出现69处滑坡、泥石流,近17万方的泥石流涌入县城上下3公里,堆积厚度达1m。2002年6月9日我市的宁陕县四亩地镇遭受特大暴雨,使四亩地镇倾刻变为废墟。石泉两河口洪峰流量达6270m3,水位变幅8.69m,洪水重现期接近1000年一遇。巨大的泥石流导致安康电站库区形成了长25公里、宽300m、厚1─1.5m,约有百万方的漂浮物,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应该正视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总体讲,我市防洪工程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防洪体系不健全,防御灾害性洪水的能力还很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设防标准低、险工险段多。江河沿岸城镇唯独安康城区部分地段能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其它城镇只能防御5─20年一遇洪水。2003年8月29日至9月7日,汉江安康段出现不到五年一遇常遇洪水,而汉江沿线的旬阳、白河县城和安康城区东西两坝连续两次发布一、二号命令,可想防洪能力多么脆弱。全市34座病险水库和129处重点滑坡始终是我们的心头之患,一旦遇到超标准洪水都有堤防决口、水库垮坝的危险。二是预测预报手段落后。现已建的5县区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因布点少,覆盖面极其有限。未建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县,信息传递手段十分落后。全市112座水库没有一座在库区上游建立的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点。水库和沿江城镇的报警设施落后,不适应抗洪抢险的要求。三是大中型水库参与汉江干流错峰调度风险大,步调还不够统一,今后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研究水库错峰调度的办法和措施。四是部分地区防抢撤预案不够科学,措施不够具体。部分乡镇在修订预案中,重视乡镇所在地的预案修订,忽略了沿江和暴雨高值高频区村组预案的制定;重视了预案、制度、责任等软件方面的工作,忽视了抢险、撤离、安置、预警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上述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下一步对策措施
               
    江河沿岸城镇、病险水库、走山滑坡、危房校舍、暴雨高值高频区是我市防汛工作的五大重点,也是山洪灾害防御的五大重点。防汛工作的目标是,遇到一般洪水时,堤防不决口,水库不垮坝,道路交通干线不中断;遇到超标准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量做到不死人,把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围绕上述重点和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防御山洪灾害时,具体做好“五抓”:
               
    一抓规划及规划的管理。历次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大多是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修路开矿弃渣、占河围田造地、削坡筑堤建房加大了防御山洪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加强河道和集镇的防洪安全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由市级水行政部门负责汉江干流和跨县区一级支流的防洪规划的修编和完善,由县区水利部门负责本辖区汉江一二级支流防洪规划的修编,按水的自然流向留足行洪断面,退田、退房、退路归还于自然河道。今后集镇规划、道路建设、房屋迁建,必须按防洪规划要求实施。农民宅基地的选点,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把关,滑坡危及区的房舍,下决心统一迁建。开矿、修路应按水利部门要求做好水土保持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侵占河道修堤建房、修路开矿,应严肃查处。
               
    二抓预警预报手段的建立。局部暴雨洪水,除气象部门加强天气预报,增强预报的超前性和准确性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雨情、水情监测设施。目前全市已建32处水雨自动监测站,40处人工雨量监测点,再加上部分乡镇自建的人工雨量监测点,总量超不过100处,平均每处覆盖230km2,布点少,不便监测预报。全市200个乡镇办事处近一半的乡镇没有雨量观测点,一旦降大到暴雨,无法用计量来进行报警,一些人口密集的主要河流没有建立水位标尺,给防汛决策带来障碍。下一步,应采取县乡自筹,国家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加快雨量站和水位站建设步伐,2005年前,力争所有乡镇所在地都建立雨量站和水位标尺。2007年前,每个村和重要的河流都有雨情、水情监测点。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力争两年内覆盖所有县。
               
    三抓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实施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建设、谁所有。按堤路结合,开发利用与城镇建设结合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堤防建设。汉江干流4县城的堤防,原则按汉江干流安康段防洪规划内容实施,争取列入国家治理盘子。对汉江一二级支流集镇附近堤防,按集镇规划进行综合开发;对集镇以外的农田保护区,由受益农户共同承担。全市34座病险水库采取排险、降等的办法逐步排除险情。6座小(一)型以上病险库力争列入国家治理计划。28座小(二)型病库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予以排除;对效益衰减,工程面临报废的,各级政府应挤出一定资金,下决心予以降等报废,早日摘帽,消除隐患。
               
    四抓水库错峰调度,为水库下游城镇减轻防洪压力。汉江干流安康、石泉电站的下闸蓄水,尤其是安康电站的下闸蓄水,大大减少了库区下游洪水漫堤淹城的频率和量级。随着汉江干流的梯级开发,水库拦蓄调节洪峰的能力大大增强。我市已建安康、石泉两座大中型电站和蔺河、毛坝关、古仙洞等小型电站,总库容超过32亿m3,防洪库容近5亿m3,如何发挥电站的蓄滞调洪作用,是水利防汛部门很好研究的课题。省防总就大中型水库参与渭河、汉江洪水调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安徽省防办朱兆成先生提出汛限水位分期控制的观点,我们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学习借鉴。也就是说,水库的汛限水位实行浮动管理,一般汛期执行下限,汛末执行上限。比如,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是325m以下,在主汛期,汛限水位可以下调到320m,非主汛期,仍执行水库设计的汛限水位,这样大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调节能力。
               
    五抓防汛责任制的落实。面对山大人稀、信息不畅的秦巴山地,认真落实各级防汛责任制,是抓好山洪灾害防治的组织保障。我市五大防汛重点,应逐级夯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重点部位的监测责任人,坚持24小时值班,随时报告监测动态。近两年,全市局部性暴雨洪灾接连发生,人员伤亡总数大大减少,这与责任制的落实有直接关系。各级政府应建立防汛工作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防汛工作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为确保一方平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几点建议
               
    1、要重视小型病险水库的治理。六七十年代,安康人民根据山大沟深、土地坡碎的特点,兴起了百库运动,这些小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