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干部工作综述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全县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以全面落实群众“四权”为载体,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㈠严把干部选拔任用推荐提名关。
一是民主推荐确定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每年年初县上都选派考察组,深入到全县各级各部门召开民主推荐会,采取无记名投票、个别谈话推荐的方式,由群众民主推荐产生后备干部。并结合后备干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培养措施,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尽快成熟。截止2005年4月,全县在册科级领导后备干部302名,其中,正科后备干部114名,副科后备干部188名。二是民主推荐确定提拔对象初步人选。县上拟对科级领导空缺职位进行配备时,均提前制定工作方案,组织考察组到业务工作实绩突出、干部管理到位、后备干部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公布推荐职位、范围、条件,采取群众无记名投票、个别谈话推荐方式,进行拟提拔对象初步人选民主推荐,根据民主推荐投票情况研究确定考察对象。2004年以来,县委配备的53名科级领导岗位考察人选都是通过群众民主推荐产生的,科级领导配备民主推荐率达100%。
㈡严把干部选拔任用组织考察关。
一是实行干部差额考察制。空缺职位配备民主推荐过半数的提名人员,县上均作为拟提拔干部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使县委在空缺领导职位配备中能够做到好中选优。2004年以来,在班子缺员配备工作中,对拟配备的53个职位,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共考察了79名人选,大大提高了用人质量。二是认真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县委选派的干部考察组在考察前,都将考察目的、考察对象、考察内容、考察组人员基本情况等,向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进行预告,让广大群众提前了解干部考察工作的具体情况,在个别谈话和民主评议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2004年以来,县委在53个领导班子成员空缺职位配备工作中,共选派8个考察组深入乡镇、部门考察干部38次,发出考察预告38张。三是改进考察形式,丰富考察内容。严格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走访了解、专项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定谈话范围时,坚持做到“三延伸一必听”(即谈话对象从机关向基层延伸、从中层向群众延伸、从工作向生活延伸,必须广泛听取知情人的意见)。使考察工作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考察,全面了解其“德、能、勤、绩、廉”情况,为县委选人用人提供准确依据。
㈢严把干部选拔任用决策关。
一是推行票决制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决策。为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度,使干部任免决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2003年底,县委积极推行了
“县委常委会任用领导干部投票表决办法”;今年3月,又及时制定了“全委会对乡镇党政正职、部门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2004年以来,共有53名新提拔干部进行了常委会票决;对拟任党政一把手的10名干部进行了全委会票决。二是推行任前公示制,强化群众对干部选拔任前监督。县委研究确定的拟提拔任用对象,在正式下文任用前,均采取在拟提拔对象所在单位张贴公示的形式进行任前公示,向群众告知拟提拔对象基本情况、任用意向等,进一步听取群众意见,扩大干部任用的透明度。2004年以来,提拔任用干部共进行任前公示53人次,接到群众匿名举报5人次,对举报的情况县上均派出核实工作组进行调查核实,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三是实行试用期制度,在实际岗位对提拔干部进一步筛选。对新提拔的非选举制领导干部,均坚持实行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后再组织考察组,按干部考察程序,经过民主评议、个别座谈、专项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干部实际岗位表现情况及群众公认程度来确定是否正式任用,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2004年以来,有29名新提拔干部实行了试用期制度,对群众满意、实绩突出的22名试用期满一年的领导干部,通过考核进行了正式任用。
二、以推进年轻化为突破口,强化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㈠加大后备干部管理力度,为领导班子建设奠定基础
2004年,县委研究下发了《宁陕县科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管理实施意见》,该制度制定后,全县各级各部门严格按制度认真做好后备干部推荐及日常管理工作。对确定的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优进劣出,不搞终身制。每年年初,都要选派考察考核组深入到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及民主推荐,根据考核和民主推荐情况,重新确定后备干部,以此增强他们的压力和动力。
㈡完善优秀干部培养措施,为班子建设提供充裕人才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一是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外出培训。2004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10余期90余人次。二是积极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年轻干部进行培训。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的职能作用,扎实搞好年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2004年4月以来,通过举办中青年后备干部、科级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共青团干部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共培训科级领导474人次,培训中青年干部445人次,使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每年都轮训至少一次以上。
2、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实际工作水平。一是加强优秀干部现岗工作锻炼。在日常工作中,县上加强对干部培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全县各级各部门自觉给年轻干部压实工作担子,落实培养措施和具体责任人,对年轻干部进行全方位培养锻炼,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2004年4月,选派了77名年轻干部下派到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或村支部副书记,不仅提高了年轻干部的理论素质、综合能力,而且加强了村级班子的力量,改善了班子的结构,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做好乡镇长助理选派及管理工作。2003年选派的17名乡镇长助理,在2005年初的乡镇班子缺员配备中有 13人经过组织考察考核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2005年4月,经组织考察,又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挑选了14名优秀年轻干部,调离原工作单位下派担任乡镇长助理,接受实岗锻炼。四是创造性地开展优秀干部离岗上挂实地锻炼。2005年初,选派1名正科优秀干部离岗到市妇联进行学习锻炼,从乡镇选派没有县直机关工作经历的3名优秀年轻干部离岗到县直机关学习锻炼。
㈢激活干部选任机制,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1、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胆启用优秀年轻干部。一是凭实绩不拘一格选拔干部。对那些开拓进取、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员,打破地域、行业界限,不拘一格进行选拔任用。
2004年以来共有33名事业单位优秀干部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从而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注重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环境中选拔干部。注重在工作难度大、条件艰苦的乡镇或部门选拔出色的年轻干部,2004年以来在乡镇选拔干部31名,占提拔总数的58%。三是积极从经济建设主战场选拔干部。先后把11名从事经济综合部门工作的有开拓精神、工作实绩突出的年轻干部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四是注重选拔女干部和从党群部门选拔干部。2004年以来,选拔女干部10人,从党群部门提拔任用干部6人,分别占提拔总数的18.8%和12%。
2、完善干部交流机制,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活力。广泛实行了县级机关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经济部门与党群部门之间、重要岗位与一般岗位之间的交流,
2004年来,共交流科级领导干部91名,占全县科级领导345人的27%,从而提高了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活力。
3、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干部能上能下工作实施办法》,一方面运用干部考核、考察结果,对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降职、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到龄正常更替制度。2004年以来,有3名科级领导干部因年度考核、考察结果差,改任了非领导职务;有24名科级领导干部因到龄转任了非领导职务。同时,完善了科级非领导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科级非领导干部的管理。
三、以加大干部监督为手段,完善领导干部日常管理机制
㈠健全干部监督网络,强化干部工作监督机制。
1、健全了干部监督信息通报制度。2004年,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通知》和《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制度》,健全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纪委(监察局)等12个部门及14个乡镇组成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并实行干部监督信息传递零通报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加强与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单位的联系,将他们业务工作内的干部有关情况作为干部日常管理、调整配备、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2、完善了干部监督员制度。2004年5月份,对2001年聘请的干部监督员进行调整充实,由原先的50名干部监督员调整充实到70名,提高了干部监督员的整体素质。选拔任用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