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赴成都考察对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作者:县委组织部考察组 来源:宁陕党建网 发布时间:2006-09-07 00:00 【打印本页】

    7月下旬,我们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这个主题到成都市进行了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成都市近郊素有“中国花卉之乡”美誉的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5个村(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和素有蜀都花乡美誉的鹃城郫县2个村(中国西部最大鲜盆花生产基地——新民场镇云凌村、中国农家旅游发源地——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的落带古镇和远郊邛崃市平乐古镇及花楸村。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和实地踏看,深受启发。

    启示一:好的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建设新农村,干部是关键。地处邛崃深山之中花楸村,海拔1100多米,距成都100公里,有竹林8000亩,茶2500亩,全村24个小组、1750多人全都零零星星的分散在近12平方公里的高山上,到处悬崖峭壁、深沟高峡,“人穷坡陡山难翻,有女不嫁花楸山”是花楸村昔日旧貌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坡陡,道路不通,运输成本高,竹子仅卖8分钱一斤,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茶叶仅卖十几块钱一斤,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川西山地古民居李家大院等丰富旅游资源无人问津。到200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花楸村不被外界了解、接受,关键在于不通公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书记刘本金带领一班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带领全村老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在高山上修筑出10.2公里的水泥路,依托自身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确立了“茶竹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环境整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生态环境、古民居院落、花楸贡茶和地方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将贫穷落后的花楸村建设成了一个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乡土人家;民风淳朴,返朴归真的世外桃源,一个产业发达、设施配套、乡风文明的高山社区,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发展道路。

    花楸村的发展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敢创敢干、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像刘本金一样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党支部书记。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刘本金这样的带头人,就没有花楸的今天。

    花楸村的经验也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选拔培养一批思想先进、观念更新、求真务实的村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把培养好、选拔好、使用好“一把手”放在重中之重。

    我们认为,我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建好党支部班子、选准选好党支部书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能力建设为根本,努力建设一支“扑下身子抓落实、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好班子;带动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好队伍;培养起一批“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好干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是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四大培养”工程为载体,坚持把那些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和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头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发展和群众致富的主心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组织,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力军,成为引领发展、带头致富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二是在班子选配上,要把有公心、能干事、群众拥护作为选人标准,重点推选那些技术高、能示范的科技型人才,懂流通,善营销的经营型人才,开拓意识强、能兴业办厂的创业型人才进班子,在选配党支部书记时,除坚持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等基本条件外,还要把带领群众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作为硬标准突出出来。三是在用人机制上,坚持推行“两推一选、公推公选和直选等方法,建立竞争择优的干部选用机制。四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上,必须突出需求性培训,致力于提高现任村级党组织干部思想素质和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五是在干部管理上,关键要理顺关系,规范工作职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干事创业的合力。

    启示二: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财路,思路就是战略决策。锦江区委在一开始谋划红砂、幸福、江家堰、驸马、万福5村新农村建设时,就对5村发展方向时进行了大量调研,抓住三大市场机遇(成都市提出建立“生态型”城市、城市人口休闲渡假转向生态、环保、反朴归真,5村传统的种植和经营花卉习惯,距城市较近的天然条件),创造性的探索出“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提出了“三进”、“四化”目标。“三进”就是:工业进园区。坚持错位竞争、呼应发展,围绕烟草、现代印务、乳业三大主导产业,逐步把工业项目迁入工业开发区,统一管理,集中发展。清理乡镇企业,关停落后、污染企业,腾出土地实施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营造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生态环境;农业进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股农)〕×科技的模式,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引入和组建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改变传统农业“小、弱、散”局面;住宅进社区。在符合土地政策前提下,置换农民宅基地,采取公司运作的方式统一规划、修建有街区特点、功能配套的集中居住社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规范协调的农村发展格局。“四化”就是实行城乡政策一体化。一是按照政府引导,个人负担为主、区乡财政定比补助、集体经济补助自定的原则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社保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二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个人每年出资10元,区乡财政补助20元,生病住院时即可报销3000—4000元医药费,还可报销门诊费用。三是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参照城市标准,按照动态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四是实施一元化户籍管理,将农业户口按居住地全部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职业为农业生产者;加快农村发展城市化。一是撤销乡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二是撤销近郊村建立社区,合并远郊村,减少村建制。三是建立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城市投资建设新体制,以区级机关整体东迁加快城市化进程。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标准修建乡村道路、排污系统和公共设施,改造农房(含厨、卫设施),使用煤气和自来水,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围绕花卉、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结合农村旅游项目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政府通过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等方式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促进产业和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民生活市民化。一是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学校在管理、资金安排、教师培训、教学设置和工资发放上的统一,并结对帮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二是政府出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轮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强化技能,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三是开展城乡互助活动,帮助农民改变习惯和意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城市生活和“三不失”(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的工作措施,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打造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从而使红砂、幸福、江家堰、驸马、万福5村走上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全民搞旅游化”的康庄大道,打造出了闻名全国“五朵金花”模式。

    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红砂、幸福、江家堰、驸马、万福5村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家旅游发展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关键源自锦江区委的认真调查研究、对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正确认识。

    红砂、幸福、江家堰、驸马、万福5村实践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确立新思路,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城乡结合部的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

    启示三:产业支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群众建立稳定的增收来源。邛崃市花楸村立足村级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鳞选出适合自身的茶叶、林竹和旅游三大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并全力加以扶持壮大,村民实现了就地转产、就地上岗、就地生财。一是采取“支部加龙头,龙头带协会,协会富农民”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依托瑞云集团花楸茶业公司,成立了花楸茶业协会,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免费提供种苗、化肥、药物,推行定单收购茶叶,并实行了公司租赁、农户经营的利益联接新模式,合力打造“农夫手工茶”、“皇茶贡茗”等品牌,经营“天下第一圃”,提高茶农的种植效益。现全村茶园面积达2500亩,仅种植茶叶一项人均增收300余元。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玉富竹业,花楸村走出了一条集竹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全村全村竹基地发展到8000亩,竹压笆厂12家,解决当地村民务工300余人,仅竹子产业这一项人均增收近200元。三是按照“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的形象定位,保护性开发李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