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不可忽视的绿色增收项目

作者:阮杰 胡迎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6-20 00:00 【打印本页】

——对我县蚕桑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阮杰  胡迎春

    兴桑养蚕在宁陕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群众基础坚实,而且各级政府常抓不懈,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实现陕南突破发展”和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抢抓“东桑西移”机遇,加快以“一菌(食用菌)三园(板栗园、核桃园、蚕桑和花椒为主的药杂园)”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步伐,目前,蚕农养蚕积极性高涨,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全县养蚕达2239张,桑园面积2240亩(其中高标准优质桑园1066亩),栽桑96万株,建成了龙王、汤坪、梅子3个蚕桑基地乡镇,涌现一批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今年全县养蚕任务2000张,截止5月底已发放春蚕1735张,比去年同期增长515张,增长42%。仅龙王镇今年就发放春蚕1405张,创历史新高,预计春蚕产茧量能达到55吨以上,产值超过1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元。

    一、历史和现状

    宁陕发展蚕桑产业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一是气候条件好、林地资源广、空气质量好,海拔在540-1000米之间的乡镇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左右,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蚕桑产业发展,蚕茧茧层率高,色泽好、价位高。二是蚕桑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早在民国10年(1921)前,植桑养蚕就盛行一时。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良桑。六十年代大抓栽桑和嫁接换种。七十年代大量引进荷叶白等优良桑树品种,蚕茧质量明显提高。1983年,全县有桑园1419亩,零星桑树44.9万株,县供销社先后在梅子、长坪、铁炉坝等地建起了8个烘茧灶。1988年,县上成立了蚕桑办,华严、旱坪、校场、汤坪也分别成立了蚕桑协会,极大地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1990年由于对沙伦2号桑籽在宁陕的适应情况未作试验,给蚕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群众养蚕积极性受挫。1993年以后蚕桑产业发展较快,2000年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出现“卖茧难”现象,再次导致农民大量挖桑毁桑。虽然如此,一些乡镇、村组仍然保留着这项传统的生产项目,近两年因蚕茧价格上涨,蚕农养蚕积极性继续高涨。

    县上因势利导,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业管理市场化”的要求,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激活蚕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把蚕桑发展的重点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带动和促进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十一五”期间蚕桑产业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成龙王、汤坪、梅子3个蚕桑基地乡镇,城关、太山庙、筒车湾、四亩地4个蚕桑发展区。基地乡镇每村培育3-5个专业大户,做到人均1亩桑园,人均半张蚕。累计新建高标准优质桑园5000亩,全年养蚕达10000张以上,产蚕茧30万公斤,实现产值600万元。经过3-5年的努力,使蚕桑产业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问题和思考

    目前,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县蚕桑生产起步早发展慢,曾经掀起高潮,但终未成规模,经受不了市场的风浪,以至今日一蹶不起,连年萎缩。二是蚕桑总产量低,重点区域集中在龙王、汤坪、梅子3个乡镇,其它乡镇发展较慢,今年4个蚕桑发展区的春蚕发放不够理想,相当一部分乡镇蚕种发出数量少,甚至是空白。三是农户生产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小农生产,养蚕的基础设施原始,饲养技术落后,使用省力化蚕台和方格簇蚕具的农户占25%左右,大部分农户按照传统养蚕方式,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四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是林业、科技、科协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组织蚕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推广,培训力量有限,科技推广进展慢,部分有经验的农户懂得如何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大部分新手难过技术关。五是全县至今没有蚕桑产品加工企业,无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化经营。六是人们对养蚕致富失去了信心,县乡镇组织乏力,服务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农户缺乏资金的支持和技术服务、流通服务的保障,不愿冒市场风险,一直还在坚持养蚕的农户至今也在观望政府和市场。

    从我县蚕桑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可吸取的经验教训至少有三:一是发展蚕桑不能盲目,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域布局,突出重点,不可遍地开花;二是引进新品种不能盲目,违反科学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给蚕农经营所带来的损失和创伤难以弥补。三是要紧跟市场,在发展中求生存,在效益上做文章。有了较好的收益,市场兴旺可赚钱,市场疲软可保本。任凭市场风浪起伏,蚕桑产业都能保持稳定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1、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群众兴桑养蚕的积极性。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蚕桑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到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桑则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包办代替,不搞一刀切,把尊重农民意愿与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通过算帐对比的方式,引导群众认清当前发展蚕桑的大好形势,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自觉融入市场经济大潮,舍得拿出好田好地,舍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发展蚕桑产业,形成基地乡镇强势推进,重点乡镇步伐加快的发展格局。

    2、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采取典型示范抓样板、以点带面带全面的方法和县抓重点乡镇、乡抓大村大组、村抓重点户的方式,集中人力、整合资金、突出重点,倾斜扶持一批重点村和重点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以龙王、汤坪、梅子为主的兴桑养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高效丰产密植桑园,培育一批养蚕大户,推进蚕桑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新型养蚕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蚕桑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以农村基层干部、养蚕专业大户为重点,加强技术培训,力争全县每年培训100人次以上,每个养蚕为重点,户有一人掌握养蚕先进实用技术,每个重点村有2-3名技术骨干,全县省力化蚕台和方格簇为主的优良蚕其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下功夫提高亩桑产叶量、张蚕产茧量和蚕茧质量,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养蚕习惯,大力推行多批次养蚕,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4、引进龙头企业,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蚕桑资源优势,多方式多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我县蚕桑产品的高质量、无污染及天然保健和药用价值为特色,有针对性地与县外生产厂商联系,争取成为其原料供应和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整体效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乡镇、村、组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农户实行定单生产,合同收购,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5、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林业部门要加强对蚕桑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分解落实长、中、短期目标任务。计划、财政部门要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对蚕桑产业予以重点倾斜。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力度。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力度,加强蚕茧经营市场管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团员、妇女从不同角度参与蚕桑产业发展。各重点乡镇、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