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浅淡我县耕地动态变化与基本农田保护

作者:谢祖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9-07 00:00 【打印本页】

  我县于1988年4月到1993年6月开展并完成了宁陕县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详查)工作。距今已十八年了,现根据不间断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对我县耕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与基本农田建设方面,浅谈自己的认识与建议。

    一、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1、程序:外地调绘、航片转绘、面积量算与统计。

    2、调绘方法和土地分类:外业调绘采用航空像片为工作底图,以乡镇为调绘区域,调绘其行政村、农、林、牧、渔场集体、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线。签署县内外村与村边界协议书,按照《陕西省土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分类图示符号,土地利用现状八级分类,以村为单位对调绘各地类图斑逐一编号,登记。

    3、面积量算与统计:

    面积量算是将外业调绘在航片上的内容,转绘在地形图上,然后进行各权属、各地类的分别量算,依照自上而下进行逐级控制量算,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的方法,汇总出各行政辖区各权属单位的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八大类土地面积。

    二、耕地分类及面积

    1988年土地资源调查总耕地21.43万亩。其中:水田2.32万亩,占耕地总量的10.8%;旱地:19.10万亩,(坡地占17.68万亩)占总耕地的82.5%。从上述耕地类型中看出,如果除去坡耕地,好田好地面积只有3.74万亩。

    三、耕地的动态变化及分析

    为巩固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按照国家统一要求, 1996年开始,从上年度的11月11日起到当年 的10月31日止,为一变更调查统计上报年度,使各类土地数据随着现状的变化逐年作一次更新调查称之土地变更调查。

    1、耕地动态变化及主要去向。

    1988年土地资源调查:耕地21.43万亩,1996年初始土地变更调查统计耕地19.91万亩,到2006年度土地更新调查统计为7.58万亩,18年来累计减少耕地为13.85万亩。

    耕地减少的主要去向,一是累计生态退耕8。37万亩;二是灾毁耕地2.34万亩,主要时段,1998年、2002年“6.9”、2003年“8.29” 2005年“7.18”四次严重的洪灾。三是建设占用0.54万亩(西汉高速建设和灾后重建),三项之和减少耕地11.25万亩。

    2、耕地类型与结构变化。

    ①1988年总耕地21.43万亩、2006年末7.58万亩减少13.85万亩、减少64.6%;
    ②水田(含菜地)2.34万亩,2006年1.98万亩减少0.36万亩,减少15.4%;
    ③旱地19.01万亩,2006年度5.60万亩减少13.41万亩,减少70.5%。

    3、按耕地坡度类型划分其变化情况。

    ①1988年15度以下的耕地面积3.73万亩,2006年4.10万亩增加0.37万亩,增长9.9%;
    ②15—25度范围的耕地7.30万亩,占总耕地34.0%。2006年3.37万亩减少3.93万亩,减少53.8%;
    ③大于25度耕地1988年为10。4万亩,占总耕地的48。7%,现已退耕。

    从上述耕地利用类型数据的变化及耕地坡度类型数据的变化中不难看出,数据变化辐度最大的是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其次是15—25度范围的耕地,减少的主要去向为生态退耕。

    四、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耕地总面积7.58万亩。其中,水田(含菜地)1.98万亩,占总耕地的26.1%;旱地5.60万亩,占总耕地73.9%。

    按耕地坡度划分:15度以下的4.1万亩,占总耕地的54.1%;15—25度范围的耕地3.48万亩,占总耕地的45.9%。

    五、现有耕地总量不足,基本农田质量差,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按照1997年、1998年开展的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市级下达我县的基本农田控制指标为10万亩,而从当时划定的实际,经逐级汇总统计、沿河、沟谷的好田好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不足5万亩,而有5万多亩的基本农田实际已划在15—25度间的坡地上,很显然,这部分基本农田质量差。

    15—25度和大于25度的耕地都属《退耕还林条例》规定退耕的范畴,而大于25度的耕地必须依法退耕,15—25度的耕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阶段人口发展及对耕地的需求而确定。从我县的实际出发耕地的类型是,平地少、坡地多。如果不耕种一定数量的缓坡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难以保证的。

    六、土地开发整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的建议

    本县从1998到2005,四次大的洪涝灾害,灾毁耕地2。34万亩,而灾毁的均为沿河川道分布的高产基本农田,基本农田面积呈下降趋势。因此,在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的现实情况下,实施部分水毁耕地的复垦,在小于25度的坡耕地上,进行坡改梯、土地整理和低产田的改良,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目标,是有效增加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2007年全市下达,我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万亩、耕地保有量为为7。5万亩,并签订了责任书。人均最低1亩基本农田,应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如何建设高质量的基农田,是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大事。

    建设高质量的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降低,从本县土地利用现状实际出发,我县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不是以开发而是以复垦、整理为重点,生态立县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搞开发;二是,加快水毁耕地的复垦;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移民搬迁。将腾出的旧宅基地,加以整理为耕地,和低产田的改良,完善灌溉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有效灌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四是在现有25度以下的缓坡地上修筑石坎梯地,减少径流,保持水土,培肥土壤,修一亩保一亩,有效增加高质量基本农田面积,确保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