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关于继续实施高山无公害蔬菜项目的建议

作者:李运方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11-25 00:00 【打印本页】

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李运方

  高山无公害蔬菜项目建设是县委、县政府依据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工作中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此项目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措施,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也都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实施,项目己有了良好的起步,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项目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产品与市场衔接不到位,产品卖难;产业组织化薄弱,经营分散;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位,带动能力弱;产业社会化服务滞后,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继续抓好这项产业,着力解决项目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我们在抓点示范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特提出继续实施高山无公害蔬菜项目的建议。

    一、 项目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1、当前规模:据统计部门统计,蔬菜种植涉及14个乡镇,2004年面积达1.8448万亩,总产16153吨。2005年蔬菜植面积1.9205万亩,总产16225吨,比上一年度略有增长。其中:城关镇和旬阳坝镇蔬菜种植规模相对较大,其蔬菜播种面积分别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3.6%和36.2%。

    2、基础设施现状:全县仅城关、汤坪两镇有少量简易塑料大棚栽培蔬菜,其它乡镇蔬菜均为露地栽培,无设施基础。

  3、蔬菜销售市场现状: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蔬菜销售市场问题较多,销售不畅;几个蔬菜生产重点乡镇的产品市场流向是:旬阳坝以县境外销售为主,流向市场为西安、石泉、安康,客户不稳定;皇冠和筒车湾以高速公路销售为主;城关和汤坪两镇以县城销售为主;其它乡镇为本地自销为主。

  4、实用技术覆盖现状:全县可用于蔬菜产业技术服务的单位为县农技中心,现有技术人员4人,无交通工具,经费严重不足,服务重点仅限于城郊,技术覆盖面与产业发展极不适应。2005年县农技中心为蔬菜产业制定的技术实施方案中8个试验、示范内容均因经费困难而搁置。

  为了项目健康实施,农技中心克服困难,今年抽出专人在旬阳坝抓规范化栽培示范点53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甘兰新品种3个,南瓜品种2个,架豆品种1个;并进行了南瓜套袋防治瓜实蝇和小木桩提蔓吊瓜试验,取得成功。

  (二)重点乡镇蔬菜产销情况

  1.城关镇、汤坪镇:两镇地处县城郊区,所产蔬菜 全部消费于本县城,无滞销和单一品种过剩现象。

    2、皇冠镇、筒车湾镇:所产蔬菜全部销于高速路工队和本地集镇。

    3、旬阳坝镇:今年的蔬菜调整了品种和面积结构,选用了适生、适销品种,以春萝卜、秋甘兰和南瓜为主要品类的蔬菜全部销完,无滞销现象,价格比去年略高,单位面积可比效益明显。据7月19日《安康日报》载:‘该镇出售各类蔬菜22万公斤,收入13.2万元,仅此一项,种菜户人均收入233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

     (三)、种菜的效益分析

      据旬阳坝示范点16户的抽样调查:春萝卜的亩均毛收入为679.5元,除去生产成本250元,亩均毛收入429.5元,是种玉米的2.7倍;南瓜亩均毛收入1233元,除成本280元,亩均收入953元;甘兰亩均毛收入810元,除成本240元,亩均纯收入570元;架豆亩均毛收入800元,除成本250元,亩均纯收入550元。在高山露地菜生产中,南瓜的效益最好,是种玉米的5.9倍,因其价格较高、耐贮藏、销售压力较小,被农户看好。

  城关地区因自然条件较好,有稳定的蔬菜市场,所以,城区的农户种菜效益非常显著;一般情况下,一亩地大棚蔬菜年收入6000—8000元,露地菜年收入也在2000—4000元,部分农户通过种菜己成为农村的富余户。

  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与市场衔接不到位,产品卖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无市场营销体系,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指导,政府部门主要考虑面积和发展规模,留下市场营销空档,农民种的菜卖不出去,效益看不见,怨声自然多。二是市场信息不灵,种植的蔬菜种类和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协调,易造成滞销。三是县境外无稳定的销售渠道,生产和营销存在盲目性。四是产品包装粗糙,产品的外观和质量难以保证。五是对我县高山无公害蔬菜产地和产品的自我宣传无力。上述问题导致了产品销售上的被动。

  2、产业组织化薄弱,经营分散。主要表现在专业协会服务组织没有很好的发挥连接农户与市场或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协会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合理,多数流于形势,农户生产和经营分散,抵御市场风险势单力孤,能力较弱,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产业经营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主要表现在还没有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

  4、产业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前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不能及时到位。二是产中的病虫测报与防治、生产技术指导不到位,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三是产后的包装、储运、加工与销售等服务组织或中介组织太少。

  5、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证、牌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已到期,需要重新申报。二是产品认证和品牌认证缺位。三是产品检测机构和设备没有建立和配备。据西安市新规定,从今年10月1日起,进入西安的蔬菜实行验证制度,凡没有三证的蔬菜不得直接进入西安市场。这是食品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6、项目实施区域的基础条件有待改善。一是有机肥建设跟不上,二是土壤需要改良,三是水利设施需要配备。 

  三、项目继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1、对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给以行政推动。一是由政府组建一个项目产后服务机构,经费暂由财政供给,由在职人员组成,待市场建立定型后可移交于民营,与财政脱钩,时间3—5年;让他们深入一线,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成为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二是鼓励机关干部带资离岗跑市场,并给予资金借贷政策,自负盈亏,帮助农户营销农产品。三是鼓励并支持那些有经 济头脑、又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市场关系的能人大户组成一批能适应市场变化、有经营方法的民间小型营销服务组织。

    2、加快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二00六年由政府出资、农业部门牵头,全力申报产地和产品认证,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配置检测设施,开展检测工作,为蔬菜产品顺利投入市场扫清障碍。
 
    3、高度重视科技服务工作。一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来抓,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二是组织成立技术服务队,乡镇要有技术服务员。三是对农村主要劳动力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形成一大批具有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推广体系。四是在生产环节上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和操作规范操作。五是经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

    4、健全蔬菜产业支撑与保护体系。一是要加大对蔬菜产业投入的力度。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有机肥、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存贮保鲜等方面的建设。三是要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减轻农民负担,维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5、组建龙头企业和小型加工企业,加工具有旅游特色的小食品,逐步形成良性产业链。

    总之,蔬菜产业建设是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这项产业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不大,在农户经营的种养业中,比较效益十分突出。连续四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按照产业化目标,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