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发展食用菌产业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县政协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2-16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沈兰虎

    食用菌产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风险小等优势,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是农民增收的好路子。宁陕的食用菌产业历经四十余年,已初具规模,进入二十一世纪,天然林禁伐对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2005年全县完成袋料食用菌800万袋,产鲜菇8000吨,菇农净收入1600万元,宁陕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40元以上来自食用菌,一举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还存在着一些限制食用菌发展的问题,务必洞察分析、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才能有新突破。

    一、食用菌快速发展的原因

    1、人们膳食结构调整对食用菌需求量增加。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较好的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人的免疫力有良好的效果。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是迈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宁陕近临西安都市,各类菌产品直接销往西安,因此,广阔的市场刺激了食用菌的快速发展。

    2、常年积淀成熟的技术,催生食用菌持续发展。

    食用菌产业是大山的宁陕人不会陌生的,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半野生转化为人工培植黑木耳,后发展椴木香菇。家家自制菌种,户户搞食用菌,在多年培植食用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成熟的技术是催生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3、特殊的使用价值和经济利益驱动。

    食用菌除增强人体免疫力外,还有就是它的特殊价值(如医药、美容、保健),使这些菌产品价格不菲,较高的回报刺激菇农,增强了人们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兴趣,使食用菌的年生产量逐年增加。

    4、农业结构调整为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其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成为农业结构调整首选项目,加之政府引导,加大对食用菌资金、技术、信息的扶持,进一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宁陕袋料食用菌生产相对发展较快,但要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一段距离,其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食用菌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新形势下,是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提及食用菌生产用料就不可避免的说到林木资源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国家的生态示范县和天然林保护县就显得十分敏感,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如何寻求新资源空间,为产业做优做强都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宁陕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当地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要进行强势引导,加强管理,促使产业真正达到富民实效。

    2、服务管理不明,科技投入不足。

    食用菌生产管理,国务院明确由农业部门负责,而宁陕由科技部门负责,看似可以,但执法主体不明,因此,形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缺乏明确服务管理主体,也没有相应的科技投入,导致技术落后、服务不到位、效益低下。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完全由菌种生产企业(户)自发进行,对农民的技术引导缺乏有效的载体,技术普及率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技术服务不到位而造成损失,严重影响了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3、引进龙头企业滞后,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宁陕食用菌生产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从事菌产品销售的服务中介都是由农村经纪人或菌种生产者承担,虽然也开展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但实力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强。宁陕食用菌的销售渠道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由当地贩子将鲜货直接销往西安;另一种是由福建、浙江外地客商将干货收购销往沿海转手出口;再一种是当地商贩搞点小包装,凡此种种,都是受制于中间商,由中间商定价收购,压级压价,一旦中间环节出了问题,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降,影响经济效益。

    4、食用菌生产缺乏组织引导和专业化技术指导。

    宁陕食用菌生产虽已形成市场引领农户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但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多呈现观望态度,在看到别人取得效益的时候,还要头年等,二年看,三年四年才肯干、才肯投入。而由于投入是缺乏统一指导,一哄而上,结果往往导致供大于求,仍旧卖不到好价钱。甚至个别不法商贩用劣质菌种,老化菌种坑农害农,给农民造成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将会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该县食用菌生产仍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资料少,林业政策限制,不能发挥集中种植的规模优势,菌菇品种多、乱、杂,缺少高水平、专业化的指导,难得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宁陕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食用菌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以白灵菇为主的高山珍稀菌、反季节夏菇和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双孢菇等草腐品种,狠抓基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使食用菌成为宁陕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为此,笔者建议应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发展。

    为确保创建生态示范县工作成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做到资源永续利用。县林业、农业、食用菌办公室要联合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按照“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管理,配套服务”的工作思路。变粗放经营向优质、高效、产业化方向迈进,走出一条区域化格局,规范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生态环保的有机食品开发路子,形成以平河梁为界线的三个特色袋料食用菌生产基地。一是以广货街为代表的高山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以旬阳坝为代表的夏菇生产基地;三是以城关为中心的坑栽袋料冬菇和草腐菇生产基地。年发展规模控制在800—1000万袋左右,年产鲜菇12000—15000吨,实现农民人均收入300元以上。

    2、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珍稀菌、草腐菌品种开发步伐。明确服务主体,建立自上而下的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对菇农进行培训。组建食用菌协会,使协会成为联系政府,引领市场,指导技术,信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开展技术交流、新品种引进推广,提高技术普及率,推动食用菌产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3、围绕产业化建设,提高菌业集约化水平。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食用菌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外出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品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菌业健康发展。

    4、落实政策法规,规范菌种市场。

    食用菌生产自始至终要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食用菌管理有关规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菌种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严禁伪劣质菌种的生产、销售,依法查处伪劣菌种坑农害农案件,保障菌种市场的良好秩序和广大菇农的合法权益,促进食用菌生产的健康发展。

                                                                宁陕县药材食用菌发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