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重点林业县的宁陕,在国家森林禁伐以前,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林业为主导,工业围绕林业跑的典型“木头经济”县,无论是农民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林业,传统、单一的木材加工企业构成了县域工业经济的主体。据调查,1998年全县以林业生产与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完成增加值6201 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3.1 %,为二、三产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木材工业不仅有效解决本县城乡居民的劳动就业,而业还吸纳了部分周边地区的剩余劳动力。1998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11万元,其中: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木材工业,可见,木头经济在森林禁伐前仍是宁陕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木材工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国家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使长期依靠“木头”经济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基础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工业经济要从传统的、单一的木材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向多元化的工业方向转变。面对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宁陕工业的自我更新。为此我县在振兴宁陕工业,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历经了艰难的调整阶段。“十五”期间,由于受国家林业政策调整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使我县工业经济又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在大幅滑坡的情形下,通过优化特色工业布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突破,使工业经济在改革和调整中呈现出新的生机,到“十五”末,全县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水电、矿产、绿色食品开发为重点,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为补充的工业经济新格局,是我县工业在结构调整中迈出了新的步伐。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788万元,2004年完成3342万元,2003年完成2144万元,2002年完成1925万元,2001年完成1532万元,2000年完成5540万元。由于2001年我县木材企业几乎全部关闭,全县工业经济陷入低谷,面对这严峻的挑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加大了企业改革与调整力度,适时提出了“四放四带动”发展战略,为全县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2001年起,我县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至2005年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4%,在三次产业中工业增幅最高。
二是以豆腐干、蜂蜜、腊肉、食用菌包装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宁陕绿色经济开发的突破口,对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
三是铁矿、钼矿、石英砂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宁陕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项目,显示出对县域经济较强的带动力,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以矿产开发和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28%。
四是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宁陕特色的小水电集群产业,为解决我县能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小水电达到128座,总装机8670千瓦。2005年电力生产与电力供应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12.4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4%。
宁陕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小。主要表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小,2005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788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9.1%,排名全市最后。
2、企业“散、小、弱、差”的矛盾突出。我县工业中,除水电企业外,其余大多是在木材工业倒闭后转产新办的,由于企业积累少,基础差,又没选好项目,在发展中大多出于探索性生产,因而建设规模普遍较小,且各自为阵,布局分散,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以初加工、中低档为主,地方工业企业还没有一家能达到省、市规模企业的条件要求,全县半成品加工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而且这些企业生产工艺简易,产品结构单一,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创品牌意识较弱,企业效益较差。
3、工业企业的发展资金短缺。我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贫困山区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企业投融资渠道单一。近年来,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非常谨慎,现行的抵押担保办法使得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因不符合抵押担保条件而无法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管理粗放,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资金负债率高,影响了金融部门向中小企业投放贷款的积极性。致使有些企业产品虽然有市场,但因资金制约,企业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注入,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甚至有部分前景非常看好的技改项目,也是由于资金的问题,而一直未能实施。
4、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一是随着西汉高速公路项目的建成通车,宁陕的区位优势将会更加突显,但我县属于“天保”工程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点县,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重点水源涵养区,工业的招商引资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许多差距,县内油路工程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发展环境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据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行政执法的满意率,对企业的热情服务,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仍有许多意见,特别是对企业的“三乱”行为有禁不止,对企业的索取多于支持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对发展宁陕工业的建议与对策
1、明确宁陕工业的发展定位。
按照我县“十一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明确的总体目标,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做强“食、药、游”三大产业,树立“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战略,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大力引进和发展符合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要求的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培育水电、矿产、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等优势工业群体,全面提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切实增强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力,不断壮大宁陕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竞争优势,因此,发展“旅游工业”是振兴宁陕经济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坚持“无污染、低消耗”原则,积极围绕“旅游经济”开发工业产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限制污染型企业发展,大力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引导以消耗资源为主的粗加工企业尽快转轨,鼓励与支持现代技术,生物工程等低消耗、高科技的产业发展。
2、落实工业发展的任务
由于我县工业属结构转型时期的起步阶段,要实现由初级加工业向精深加工业发展,就必须将工业技术创新贯穿到整个产业升级的全过程。要借助我县自身的潜力和优势选择好工业发展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工业新技术产业。
⑴在产业升级上,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壮大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工业集群,重点建设以板栗、核桃、豆制品、畜禽加工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体,抓好农村主导产业链延伸,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建设步伐,促进水电、矿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时要在政策、资金、技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深度加工,实现产业升级提档,增强市场竞争力。
⑵在发展取向上,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扶持培育规模企业。要正确处理好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与扶持培育规模工业的关系。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营运等手段,逐步发展成为以中型企业为核心、小型企业为基础的专业组织结构,发挥群体优势,壮大生产规模,增强经济实力。
⑶在生产形态上,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发展工业新技术产业。
我县城乡劳动力过剩,而资本相对短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为我县积累发展资本,引进先进技术、科研人才,提供岗位解决就业,又可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要进一步跟踪落实已鉴定的各类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特别是与水电、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对接,充分利用西安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育功能,增强企业科技含量,发展地方新型工业。
3、强化发展工业的措施
⑴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工业发展活力。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两个置换”的要求,切实加快改制步伐;二是大力推进资本运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产实行以产权换资闲置的厂房、土地、设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产;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工业工艺,政府要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⑵创新融资方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要拿出好的项目和资源,去吸引外地客商来宁陕投资办工业。二是加大国家对优势产业项目投资的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一批国家投资项目,促进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民间融资力度。当前,全县居民存款余额已近3亿元,只要我们精心筛选一批好的投资项目,进一步疏通投融资渠道,积极为民间投资提供有效载体,通过民间资本的有效注入,必将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加大银行融资力度,引导和教育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与银行部门的沟通与了解,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最大限度争取银行资金对工业发展的支持。
⑶创新工业结构,促进总量扩张。一是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坚持把绿色食品、中药材、电力、矿产品深加工作为四大支柱产业来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四大企业集团,努力打造我县工业“航空母舰”。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路子,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二是大力调整企业结构,培育和发展规模企业。按照“择优扶强”的方针,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促使其不断做大、做强,率先培植以水电、矿产、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规模工业,发挥产业龙头作用。三是大力调整布局结构,积极发展“工业园区”,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按照“一带两区”发展规划,县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