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宁陕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30年。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自力更生,抢抓机遇,艰苦奋斗,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新路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仅为1822万元,经过30年的建设,全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0430万元,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4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97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320万元,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30年来,全县经济总量完成了五个翻番,1986年完成了第一个翻番,1991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1995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1999年实现了第四个翻番,2007年实现了第五个翻番。
(二)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新的产业构成格局。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53:23:24调整为2007年的31.6:36.3:32.1。2003年,第三产业比例超过第一产业;2006年,第二产业比例分别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三二”形成新的“二三一”格局。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辖区内财政收入达到5799万元,比1978年增长25.5倍,年均增长11.4%,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滞后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6%,比1978年比重降低2.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农业税免征所致。2007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达到15763万元,比1978年增长37.3倍,年均增长12.8%,与全县经济总量增长基本协调。其中,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加强,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全县人均GDP为260元,1992年跨过千元大关,2004年跨过五千元大关,2007年跨过1000美元大关。2007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97元,比1978年增长32.5倍,年均增长12.4%;人均财政收入达到824元,比1978年增长25.4倍,年均增长11.4%。
二、农林牧渔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30年来全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建立、林业“三定”的开展、农业税的全部取消和粮食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2007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9140万元,比1978年增长19.9倍,年均增长10.5%,所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53%降至3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比例关系从1978年的
49.6:7.9:15.7:26.8调整到2007年的63.6:13.9:19.5:3。果、菌、药、畜、菜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比1978年高40.5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8.6%,比1978年的14.7%高43.9个百分点。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4081万元,比1978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1.1%;蔬菜产量28160吨,比1985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6.5%;板栗、核桃产量3178吨,比1985年增长39.9倍,年均增长18.2%;肉类总产量4944吨,比1985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6.8%。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副产品供应日益充足。
(三)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由1978年的每亩91.6公斤提高到2007年每亩264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比198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8%;化肥使用量(折纯)460万吨,比1985年增长84.7%,年均增长2.8%。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始终坚持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走“一村一品”发展路子,以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改善为突破口,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07年,全县形成了“一菌三园”农业主导产业,累计改造特色民居67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9.8%,安全用水普及率达到64%,农村沼气普及率达21%。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一)工业发展势头迅猛。改革开放前,工业规模小,基础薄弱,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437万元。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积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加快国企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扎实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促使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29120万元,比1978年增长68.1倍,年均增长15.1%;实现工业增加值7910万元,比1978年增长50.1倍,年均增长13.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8.2%提高到2007年的13.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8.9%提高到2007年的24.8%。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07年,全县水力发电量达2150万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2.6倍,年均增长11%。矿产开发和绿色食品加工从无到有,其中2007年规模以上矿产工业完成总产值14500万元,增加值5370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7.9%。
(三)规模以上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加强。2007年,宁陕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850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3.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20万元,实现利税1322万元,比1978年增长32.2倍,年均增长12.3%。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把重点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到1986年的第一个经济翻番目标的实现,7年共完成投资1279万元,1986年至1991年第二个经济翻番目标的实现,5年共完成投资4689万元,1991年至1995年第三个经济翻番目标的实现,5年完成投资6256万元,1996年至1999年第四个翻番目标的实现,4年共完成投资14309万元,1999年至2003年因林业政策调整与经济的恢复性发展,5年间完成投资62521万元,到2007年第五个翻番目标的实现,4年共完成投资101793万元。其中,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772万元,比1978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17.8%。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30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业、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以前,固定资产投资全部由国有投资构成。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00万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41.4%,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6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降至56.2%。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交通迅猛发展,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村水泥路建设,先后完成210国道改造和县乡公路改造任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西汉高速公路和宁陕连接线全面建成通车,县城二级客运站投入使用。1978年,全县仅有公路600公里,到2007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445公里。电气化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开工建设了石宁35千伏线路和宁陕110千伏、汤筒、关沙35千伏输变电工程,县城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基本实现村村通电目标。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县电话通村率达91%,电话普及率达到51.7部/百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东河小区、三星商贸开发向纵深发展,滨河公园、高中扩招、宁小迁建、城区道路改造相继建成,以县城绿化、亮化为重点的“五个一”工程继续加速推进,城防加固、后山治理、跨河大桥建成投入使用,渔洞河水库、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和一批乡镇供水工程陆续建成。目前,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旅游强县为目标的“双创”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个崭新的山水园林县城将会很快成为现实。
五、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一)经济成分趋于多元发展。商品流通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格局也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竞争转变。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2007年,全县非公有制户数达3236户,从业人员达到83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8%。2007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858万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6.1%,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6%,拉动全县经济增长8.8个百分点。
(二)商品供需呈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