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关于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12-17 00:00 【打印本页】

    为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搞好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经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并报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就2007年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决定》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县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 “十个一”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原则,编制完善规划,强力推进试点示范,突出抓好路、水、电、电讯等基础设施,加大项目、资金、人力投入,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快特色民居改造,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着力建设生态旅游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07年,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1、农户新建住房美观实用,旧房得到改造,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村内主要街道、公路硬化率达到90%,道路通户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自来水,农村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电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80%,电视入户率达90%,农户有一套功能完善、人畜分离、相互配套的圈厕沼厨设施,居住环境干净卫生美观,村庄院落绿化率达到80%以上,垃圾堆放处理率达到100%;村级小学、村活动室、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70%。

    2、以绿色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村有一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绿色产品,经济林特园、畜禽养殖业覆盖70%以上的农户;“殷实农户”培育取得进展,劳动技能培训转移率达到50%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生活比较宽裕。

    3、村党支部战斗堡垒、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发挥,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在群众中威信高,达到“五个好”标准;村民自治组织健全,有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务定期公开,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依法治村得到加强,无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公共安全感达到100%,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三、工作重点

    2007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有以下六个方面:

    1、深入开展宣传调研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发[2007]1号文件,市二次党代会和市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县委十二届十次全委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县人大十五届六次会议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政策、目的意义、具体目标、措施要求等,要继续组建新农村宣讲团,重点对6个试点村、3个重点推进村和22个一般推进村的乡镇村组干部、党团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宣讲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知识,提高广大干群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认识,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按照《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的实施要求,围绕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十个一”的总体目标,对全县98个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编制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奠定基础。

    2、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提纲的要求,围绕“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修订完善6个试点村建设规划,编制3个重点推进村和22个一般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有文本,规划文本要图文并茂、表册配套、翔实具体、符合实际、易于操作。在规划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村情概况(包括基本情况、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人文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居环境与村落建设状况、公共设施状况、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二)村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建设、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三)农户规划(包括农户情况、庭院经济、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农民保障权利、家庭文明建设等);(四)组织实施(包括县上指导、部门负责、农户实施等);(五)政策扶持(包括农民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开展“一事一议”、搞好村务公开等)。规划文本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按规定要求、规定时间上报,县上将邀请专业人员对村总体规划进行评审,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操作性。要加强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大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

    3、加快发展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培育骨干产业是重点。要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三建设一开发”,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壮大绿色产业基地,突破发展绿色产业。要坚持走“一乡一主业、数村一特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路子,继续抓好食用菌、板栗、山地药材、核桃、花椒等绿色食品等传统增收项目,做强做优畜牧产业,创新和提升农产品品牌,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村、绿色产业经济大户、基地乡镇和龙头企业,让每户群众培育和形成一到二项当家项目,并且要占到当年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6个试点村和3个重点推进村重点还要按照“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要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篇文章,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农家乐服务档次,使试点村成为全县旅游产业的领头军,从而带动全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按照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的要求,倾注财力、物力、人力,坚持投入多元化,进一步落实好各部门项目捆绑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地完成2007年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建设任务;新修一批灌溉渠道,改造中低产田,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迁移式扶贫建设任务;加快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沼)、改圈、改路“五改”步伐;加快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服务点、村级活动场(农民健身场)或标志性工程和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电力供应、电视覆盖、电信服务、绿化等配套设施,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 “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基本标准,确保顺利实现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一份土地、一项产业、一栋房屋、一条好路、一盏明灯、一口净水、一池沼气、一个好环境、一个好组织、一套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5、加快实施特色民居改建工程。要围绕建设“旅游新农村”的标准,因村制宜,坚持村庄民居布局与公共基础设施相配套、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和户型规划,率先启动6个试点村和江口回族镇江镇村、筒车湾镇许家城村、龙王镇河坪村等3个重点推进村的特色民居改建工程。农民群众的新房新建、旧房立面改造和屋脊、廊檐、门窗建设必须用同一色调造型,统一样式,由政府提供改造建设的样式图纸和投资预算,采取群众自建为主、部门包帮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办法,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扶持,建成特色鲜明的民居群。要组织开展试点村、推进村对口联系工作,每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都要确定1—2个县直部门包抓,包帮部门每年包帮5户群众的民居改建工程,坚持抓点示范,引导群众大力实施特色民居建设工程,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现状。要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美化村容村貌,继续抓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治理脏乱差,消灭卫生死角,清除乱搭乱建,搞好房前屋后绿化,下功夫解决“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的问题,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努力建设房屋整齐漂亮、村庄整洁优美,农民安居乐业的绿色文明家园,彰显生态旅游新农村特色。

    6、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着力提高村级班子和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支部+协会”的灵活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做主、村委会执行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和办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视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事关我县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件大事,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的把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量,充实县乡(镇)新农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