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在新农村建设中展示共产党员先进性

作者:邓久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9-30 00:00 【打印本页】

    在组织和参加全县“热爱宁陕为我成长”读书竞赛活动中,通过学习中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决定、实施意见和农村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关文章,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使我深深感到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展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建设新农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础,提高党员干部能力是关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前提,发扬为民服务的宗旨是根本保证。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落实,关系到农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加强基层组织,改进党的作风,增强党的战斗力。必须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思路,不断把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抓出成效、抓出特色、抓出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谋事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县基层党组织广泛征求对班子集体、班子成员和党员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围绕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查找党组织和党员在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围绕村务和财务公开,查找村务和村级财务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村级干部的宗旨意识,查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和党员在为群众服务方面的问题。通过查问题,抓班子、强队伍、订规划、找项目、增收入、理清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四制一体化”为主的各项党建制度,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实现村民代表民主议事和村务公开等“管理民主”的新要求。使人民群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二、提高党员干部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基础

    提高党员素质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包括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如同给新农村建设添加了发酵剂。凭借党员干部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农村经济这块蛋糕做强、做大、做好。为了提高农村党员执行政策的能力,注重在“双向培养”上下功夫,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重点培训,对其余党员进行全面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村一线党员准确把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不走样;为了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近年来,特别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除开展正常的“两委”班子培训外,还开展党员产业大户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致富能力和帮富素质;为了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党员带头办“田园学校”、上“科技党课”、建“示范基地”等形式,使党员在农村发展第一线经受锻炼;同时,在加强科普培训上下功夫,从强化科技意识和科学理念入手,开辟农民课堂、网络培训、科技党课等新途径,使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还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分类培训。在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各种培训的基础上,对农民群众普及科技知识,对科技队伍强化科技更新,对农村基层干部实施科技武装。要求基层党员干部每人必须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者。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党员先进性得到更好展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很好调动起来,按照以“生态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以“绿色家园建设”为载体,以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主导产业建设为切入点,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实践证明,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必须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等,重点培养党员干部促进发展的能力;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着力培养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管理民主和以人为本,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而奋斗的实践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对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催化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因而整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同时、同步富裕。部分先富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鼓励党员干部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能人一茬接一茬地走向富裕,为实现农村“生活宽裕”和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党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使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深入开展“一名党员带动一个产业”实践活动,落实党员干部帮带责任,不断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群众普遍增收,从而催生一批龙头产业、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扶持一批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从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实现“生活宽裕”的奋斗目标。

    四、发扬党的根本宗旨,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它作为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伟大的精神,激励、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切实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找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佳结合点。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党员宗旨意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使人居环境和生存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更近了,心贴的更紧了。县级领导经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许多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妥善解决。广大党员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唱响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主旋律,有效地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据统计,全县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已解决诸如行路难、困难户生活困难等问题135个,村党支部和党员累计为困难群众送去现金近万元、慰问品折合现金6000余元、粮食3000余斤、衣物2000余件。全县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党的宗旨,带头服务人民群众,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为实现“村容整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践证明,探索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才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