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腹地宁陕县老县城外的长安河中,有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城隍庙。200多年来,它经历了47次巨大洪灾而有惊无险,难道真是人们传说中的“金鸭浮舟”?
如果说,一次洪水来袭,宁陕老城的城隍庙安然无恙,那可能是幸运。但是,200年间,47次巨大洪灾,城隍庙却一直有惊无险,那就绝不是“幸运”二字可以概括的了。难道真的是人们传说的“金鸭浮舟”?宁陕中学的三名中学生运用科学武器,最终成功揭开谜底,并荣获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宁陕县的初夏,群山叠翠、满目皆绿。纷至沓来的游客,除了忘情于旖旎的自然风光外,神奇的老城城隍庙更是让他们心驰神往。
老城城隍庙属佛道合一的庙宇,位于宁陕县城以北5公里的老城村境内,长安河中的船形沙洲上,四面环水。它建于乾隆50年(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次洪水袭击依然完好无损,是安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隍庙古建筑群,也是陕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建在城外的城隍庙
古代凡是有城池的地方,都建有城隍庙。“城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道教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神系。一般来说,城隍庙都建在城市中心地带,用来保护城池的安全,可偏偏也有例外,在宁陕县老县城,城隍庙却建在了城外,这在全国的城隍庙古建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对于为何建在城外,人们普遍难以解释清楚,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民间就开始流传了许多的美丽传说。城隍庙的导游介绍了其中之一。相传老县城内有一户人家,男人媳妇在给妹妹缝被子时,不小心把妹妹掉落在床上的戒指缝到了被子里,男人的妹妹怀疑是嫂子偷了她的戒指,就打了二斤香油去城里的城隍庙许愿,让城隍老爷惩罚其嫂子。过了不久,男子的老婆去城隍庙许愿保佑男子高中、平安,在出庙门时给绊倒,摔断了腿。后来,县令听到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就把城内的城隍庙赶到了城外。
美丽的传说也只能是传说,那么,到底城隍庙为什么建在城外呢?据长期从事宁陕县城隍庙研究的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张家明介绍,一来原老县城依山傍水而建,地势狭窄,受地理位置所限,城隍庙也只能建到城外;二来可能是当时很多人认为城外沙洲风水好,所以选择把城隍庙建在了现在的城外。
不管是客观条件的必然,还是历史的机缘巧合,这座建在城外的城隍庙历史上一直香火不断,备受先人推崇。
建在河中的庙宇
城隍庙建在城外本身就是例外,而宁陕的城隍庙却建在了长安河的沙洲上,数百年来经历多次洪水袭击而安然无恙,更是例外中的例外。
城隍庙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外形酷似一艘船,四周环水独居中央。四周古树参天,翠竹掩映。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其规格形制与衙属建筑相近,方位背北面南,整体建筑纵深172.45米,宽33.5米。在后园中又修建了八卦图和东、西两间厢房,分别是书画展厅和文物陈列室。
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城隍庙殿内塑像、壁画、辅助设施及饰物以及部分殿堂建筑物俱遭毁损。部分建筑物主体因改建为人民公社(后来改为乡政府)驻地,得以侥幸保存下来。1980年后,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先是宁陕县政府将城隍庙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成立了保护机构“宁陕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维修。新建了石拱桥、门楼,维修并恢复了戏楼、山门、过殿、东西庑、东西厢房、城隍殿(即正殿)、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药王殿,并增设了太极八卦坛、碑林、盆景园等,面貌焕然一新并初具规模。城隍庙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其主体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时,因地处秦岭以南,受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又显现出结构严谨、典雅秀丽、跌宕有致的韵味。历经风雨的宁陕县城隍庙,劫后幸存,是陕南极少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建筑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数百年来历经洪水袭击而安然无恙,即便是最近几年连续遭受的千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也只是有惊无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民间却由此引出了“金鸭浮舟”等优美的历史传说。城隍庙的夜色尤其迷人。月光下,轿顶山、狮子岩的一块块白色岩石,犹如一面宝镜熠熠生辉,与月色、水光交相辉映,文人们赐予了“月镜双辉”的美名。
此外,城隍庙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城隍庙会和城隍出巡。解放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隆重的活动。由于“破四旧”浪潮的冲击,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止了数十年。1994年,在宁陕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成功地举办了解放后的首届庙会,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各种物资交流活动,从此宁陕县的城隍庙会每年都要举行。2008年5月11日,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宁陕县再次组织了城隍出巡这一民俗活动,并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型独特的宁陕县城隍庙,昔日以传播道教文化为主,而今已经成了宁陕县著名的旅游景点。
中学生揭秘
宁陕县老城沙洲上的城隍庙,200多年来经历了47次洪灾仍安然无恙,而河岸边的房屋、城墙、公路等,在数次洪水的袭击中多次被毁。人们传说,这是“金鸭浮舟”,因为有金鸭子托着城隍庙随洪水一起升高,因而淹不了、冲不毁。这个答案显然是不科学的。
是什么原因使城隍庙在一次次洪灾中完好如初?宁陕县三名高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2006年11月,宁陕中学高一学生蒋琦、易优蓝、齐笑冰,对城隍庙历经数次洪水而安然无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共同的好奇心使他们聚到一起。三人联手向学校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准备揭开“金鸭浮舟”之谜。选题很快得到学校的批准和支持,他们还特别聘请了一名县水利局的工程师担任指导老师。
三名中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寒假和课余时间,历时4个月,先后20多次去5公里外的老县城城隍庙现场勘测、调查走访和测绘,查阅大量的水文资料后,在水利工程师的协助下绘制出了河道地形图。
他们在勘测中发现,距城隍庙船头(北端)64.8米处有一块形态特殊的巨石。这块巨石高出水面1.46米,长7米,前端最宽处为4.5米,从西侧看酷似一头四肢没入水中的犀牛身躯,与巨石相邻的南侧数十米范围内,有十多个巨石组成的巨石群。这些巨石的共同特点是露出沙洲的部分虽不很大,但埋入沙中的部分非常巨大,这些巨石经历多次大水,位置从未挪动过,像生了根一样。通过测量、观察和分析,他们初步认为:以犀牛背为“龙头”的生根石群,相当于我国古代水利杰作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在分洪导流,保护城隍庙庙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印证这一结论,他们利用寒假和春节,聘请木工师傅协助制作1∶200城隍庙建筑群木质模型,依据河道地形图和现场观测结果,先后完成了1∶200黄泥、水泥和木质沙盘模型制作,并进行模拟冲水实验。实验结果:洪水不能冲毁城隍庙。
随后完成的城隍庙址水利学分析中,他们认为,城隍庙前方和西侧河道为明显弯道,由于巨石群的分水作用,河道里四分之三的流量进入西河道;由于弯道的作用,河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西河道水面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面,河水流量越大,流速越急,倾斜现象越显著;洪水时,人们置身西岸,巨大离心力造成的水面西高东低现象,给人们留下城隍庙从水面上升了一段高度的视觉错觉;此外,洪水流速高的表流冲蚀凹岸(西河道西岸),而流速较低的底流将携带的泥沙石块移向凸岸(西河道东岸),形成了庙址西北地带的土石淤积,对城隍庙起到了加固和保护作用。得出的结论是:“金鸭浮舟”现象是激流经过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
研究结果表明,宁陕县城隍庙的选址是地貌学、水利学、建筑学知识融会贯通而成的趋利避害的典范,对现代近水及河心建筑的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作用,“金鸭浮舟”是近水建筑杰作。
建在沙洲上的城隍庙能够抗击洪水的奥秘终于被蒋琦、易优蓝、齐笑冰三名中学生揭开。他们的这一科技创新成果也获得了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三名中学生揭秘
金鸭浮舟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