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而仕”的陈旧观念在吴宗敏这样的寻常百姓思想里已逐步淡却,用知识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前途的奢望却依然根深蒂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每个濒临失学的孩子都能坐在课堂上,我省上举政府之力下和仁人志士爱心,一直为此多渠道地不懈努力。“希望工程”“红凤工程”“春蕾计划”等等惠民教育资助工程,为贫困家庭分担重负;搭起人梯,不让每个孩子因为贫困而掉队。
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再到12年义务教育率先在全国推出,福祉贫困县;从科技全国落后到步入文化强省行列,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个贫困学子家庭的念书经
这个秋天让宁陕县汤坪镇农民吴宗敏一家有了不同以往的轻快。他的儿子升入高二年级时,得到了可以免费入学的通知。“这一项就能让家里少掏千把块钱哪,那可是1500斤苞谷,两亩秋田的收成”。
老吴的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姑娘去年刚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儿子又在宁陕中学读书,再过一年就该上大学了。眼看着两个孩子相继成才,他满怀喜悦又心情沉重:由于家庭经济困顿,女儿大学期间的一万元助学贷款还没还清;儿子马上又要上大学,老吴感到有些吃不消了。
58岁的老吴曾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大家公认的“秀才”,但因为家贫,他在高一中途辍学回家,种田赚工分,贴补家用。当时是流着眼泪离开教室的,书包文具保留了五年多,书本在夜晚还拿出来看看,心里舍不得呀。“和他同班的同学现在混得都很不错”,老吴的人生辉煌就是只做了五年的民办教师。他将命运悬殊的差别归究为“书读得少”。知识匮乏缺少改变人生境遇的筹码。“穷死也要供娃读书”的朴素观念让老吴夫妇铁定了决心。
宁陕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初中毕业就辍学出去打工。吴宗敏笑称两个孩子的上学让家里饭锅破了个大洞,全家因学返贫。两个孩子以后的婚姻房子等一系列开销,老吴更是不敢想。基于此,他很早就辞了工资不高的民办教师工作,在城里贩卖蔬菜,现在在建筑工地上做技术员。“都是啥赚钱多干啥,整日为了两个娃的学费生活费忙活。全家全年收入两万多元,孩子的上学花费是主要开销之一”。
今年五月,吴宗敏和乡亲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为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科教兴县的目标,县政府做出了普及高中,试行12年义务教育的决定。这一决定将从今年秋季开学时实施。县委书记陈伦宝将此诠释为要打造一个教育强县。
一项惠民政策催生的新梦想
宁陕县的高中义务教育准备分步实施,先免除学生学费,再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逐步完善,之后向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靠拢。
此举在当地推行后,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宁陕,县财政为全县1600多名学生高中阶段的支出将多出近300万元。宁陕县政府认为,自己首先给了每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机会,用政府的教育财力换取全县百姓经济竞争的后劲。
为了保证该项措施的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节约措施,发文要求,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全县领导干部三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120元等。
政府有了新政策,吴宗敏随即也有了新的打算。“儿子高中两年节约的费用够大学用一年,再有姑娘上班后的经济帮忙,我就负担轻多了”。老吴最近也在留意建筑培训方面的信息,他想圆自己当年上大学的梦想。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政府有保证人人受教育的责任。宁陕县惊世的惠民举措一经推出,各方褒贬不一,担心更多的是政府财政能否支撑下去。但教育界人士首肯道,将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化,义务教育延长到12年,不仅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学生没有中考的压力,在初中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可以用来大力拓展各方面的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
一股公益力量凝聚的拳拳心
为了保障每个学龄段的青少年儿童都有受教育机会,避免因家庭资金短缺而失学退学,我省配合国家推行多种保障措施。“希望工程”、“红凤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民间资助体系已全方位构架成功,为每个孩子正常就读保驾护航。
陕西省实施希望办公室主任乌钢介绍到:希望工程在我省实施20年来,筹集资金两个亿,援建希望小学910所,资助8万名学生,为400多名希望小学教师提供培训,建设书库400座,体育园地、多媒体教室百余所,提高希望小学老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希望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西安各高校已经开通“绿色通道”,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上不了学,学校还出台各种资助措施,以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生活与学习。
今年8月23日上午,在西安市民政局主办的助学活动仪式上,我省100多名考上大学的学生代表领取了不同金额的资助金。城乡低保对象子女大学本科生每人资助7000元,专科生每人资助5000元,高中生(含中专生和技校生)每人资助3000元。该活动开展6年以来,先后受到资助的城乡低保对象子女共10135人,累计发放资助金3305万元。预计今年将有2100名左右的资助对象能享受该政策,低保户品学兼优本科生将获跟踪资助。
随着针对教育保障的官方和民间体系逐步完善,我省许多地区已经有了自己本土的知识型能力型的医生、教师、干部、军人及科研人员,更多贫困家庭青壮年正运用知识成为致富能手。
从濒临失学到出人头地,知识改变着一个个学子们的人生轨迹,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能自立的新型劳动者,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而那些来自于政府和民间的汇聚爱心的教育保障措施,不但调动了民间资源,还提高了我省公众的公益意识,用一股公益力量,凝聚住全社会对每个孩子和我省教育事业的拳拳爱心。
数字说话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意识普遍增加,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1964年至2008年,每万人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由730人,增加到5895人,增长了8倍;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由3年提高到8年;全省12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60.68%下降到8.76%;截至2008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有603所,在校生数达71.6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8.7倍和13.3倍;各级各类职业学校5年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63.9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405.3万人次;每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718.25人,是1964年的18倍。
陕西亮点
1984年,西部第一所民办公助、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的民办普通高校在西安成立。198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教育奠基,科教兴陕”战略。
1989年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和初中免收学费,经过批准可适当收取杂费;非义务教育的高级中学收取学费和杂费。
1996年10月,西北大学等8所院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在我省开始高水平大学建设。之后四所高校进入了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数量在全国处于前列。
1997年“普九”双过半,全省范围内统一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实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学习制度。同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是建国以来省级政府发布的第一个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决定。
2004年省人大颁布《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民办教育的地方立法。民办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3960所,在校生96.4万人,其中民办高等学校51所,在校生22.1万人。同年又是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运行的启动年,我省构建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贫困生助学体系,42所省属普通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6万多名学生申请贷款,贷款金额约3.4亿元人民币。
2005年秋季,我省提前一年半达到中央提出的到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的目标,15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从中受惠。民办本科院校占到全国民办本科院校总数的1/5。西安被业界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硅谷”。
2007年“双基”教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西部第一个完成“双基”的省份。秋季开始,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并率先在全国推行12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