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刷新理念,林改激活三秦未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06-13 00:00 【打印本页】

    高位推动、落实“四权”、民主决策、依法依规……除了这些已被福建、江西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省反复总结过的经验和做法,陕西的这场改革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刷新致富理念就是其一。
  
    入夏时节,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局林改调研组走访三秦大地,无论是山清水秀的秦巴山区,还是艳阳似火的黄土高原,全省各地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都在热火朝天地向前推进。农民群众也都特别关注、拥护林改,他们说:“林改现在可是我们这儿的大事,虽然复杂又累人,但大家都想着要把这件事做好。”
  
宁陕:另辟蹊径觅财路
  
    1999年以前,靠“木头兴财政”的宁陕,在天然林禁伐后,已经实施了9年的商品性砍伐零指标。公益林比重大,靠砍树致富指望不上了,这没能难倒宁陕地区的干部群众,他们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在经济林、林下产业等方面做起了增收致富的大文章。
  
    宁陕县的集体林地有300余万亩,此次林改分给林农的集体林223.3万亩,人均50余亩。为此,当地积极调整林业发展思路,实施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广栽以板栗、核桃、花椒、桑树等为主的“摇钱树”。同时,利用林地种植以猪苓、天麻、党参为主的中药材。
  
    家住宁陕县旬阳坝镇大茨沟村的赵国坤一家,除了大量发展食用菌外,还利用林地种植猪苓2000窝,成为村里有名的林下种药大户。交谈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每窝利润150元计算,3年后仅猪苓一项就可收入30万元,加上食用菌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起以前在上海打工,一年才两三万元的收入强多了。目前,该村80%的农户在林地发展中药材,镇上还组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宁陕县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猎苓产业规模化发展。
  
    “以现在的条件,林农增收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的发展,毕竟林地面积增大了。”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张守诚说。
  
     林改后,县委、县政府提出“一菌三园”发展思路,通过推广珍稀品种和先进技术,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每年新增板栗丰产园2万亩,新建优质核桃园1万亩,蚕桑园、花椒园2000亩,使全县7万农民都有长期增收的支柱产业,也为财政增长打下基础。
  
宜君:民主解决大问题
  
    宜君县城关镇教场村是一个典型缺林村,不少林地上只分布着稀稀拉拉的小乔木和灌木。而胜利庄组集体基本无有林地,仅有的334棵核桃树长在深沟灌木丛中,原由7户群众治理受益。实施林改后,群众反复讨论协商,最后决定按全组所有农业人口平均株数承包到户,使每一个人平均分到两三棵,其他的宜林荒地则按人均面积划片编号承包到户。
  
    无独有偶,对窝组的317亩刺槐林,经村民反复几次开会商讨,最终2/3以上的村民同意采取农户自愿结合联户经营,按人均权均利、一人牵头承包的方式承包到户。
  
    教场村的集体林地,以如此公开、公平、公正的方法全部分林到户,这是43岁的村支书陈润生事先没想到的。通过这次林改他发现,让群众自己作主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法宝”。因此,教场村各村民小组制定承包方案时几乎是一组一策,一个林种一个承包方案,一块荒山一个承包方法。
  
    在陕西来说,宜君是一个集体林地比重较小的县份,集体林地总面积不到40万亩。境内山、川、梁、峁、塬、沟、谷并存,林木生长量低,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
  
    “宜君要不要搞林改、能不能搞林改,不少人对此有过疑虑。”宜君县委书记熊辉说,试点时群众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不仅要搞林改,还让我们明白了林改究竟应该怎么搞。为此,去年,县委、县政府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列为2009年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40万元支持林改,使全县按期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主体任务,林地确权到户率达到99.5%。
  
安塞:红色沃土上掀起绿色革命
  
    陕北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林改只能走保护型的生态改革路子,而能否做到保护生态与促进农民增收相协调,成为陕北地区林改成败的关键。
  
    延安市安塞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林改以前,当地就有不少群众自发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以改善生态环境。这次林改试点产权明晰后,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更是高涨。
  
    今年58岁的贺文彬原先是安塞化子坪镇贺庄村的一个造林大户,早在2001年,他承包了村里400多亩荒山开始植树造林,因此还曾获得陕西省林业厅颁发的“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奖”。现在,林子还没到砍伐的时候,尚无任何收益。不过,去年12月,他拿到了林权证,除了这片投资投劳近10年的林子外,村里还分了他几十亩林地,累计592亩一并确权到户。“有了林权证,真的是吃了定心丸,我现在更放心大胆地干了,今年春季,我又栽了4000多棵油松、刺槐,再过个10年,肯定能见效益。”
  
    记者在与当地农民座谈时发现,革命老区的群众非常欢迎林改,拥护林改。无论是有林地还是荒山荒坡,无论是公益林还是商品林,农民群众都希望承包到户,分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林地。据统计,全县194.9万亩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率达92%。
  
    为帮助群众提高林地收益,安塞县政府部门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的林地以及林业产业都给予了不同的扶持、鼓励政策,以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型林改之路。
  
太白:“反弹琵琶”兴林有方
  
    太白县咀头镇牛家沟村民邢世华家除了之前的50亩自留山之外,这次林改分得了40亩林分质量相对较差的林地。
  
    记者问他:“差的林地短期见不到效益,你打算怎么经营?”
  
    邢世华说:“林子再不顶用,林地也是我的财产,馍馍不吃在笼笼里放着呢!树太少,我就多补栽些;现在树还小,没办法收益,我就多施肥、好好看护,总有能用的时候,而且我还能搞林下养殖、种植啊。”
  
    太白县林权改革对林业发展产生的效益是值得关注的。林改后,太白县农民发展林业、开发山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造林资金3310万元,户均1.5万元,新增造林面积21万亩,成活率达85%,保存率达93%,森林覆盖率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89.5%,从一个侧面加强了当地生态建设,达到了“反弹琵琶”的效果。同时,农民还在林下套种中药材3万亩,发展土鸡5万只,养蜜蜂近万箱,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6元,增长25.6%,其中林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27.7%。
  
    如今,如何经营好自家山林,实现兴林致富的目标,已成为太白老百姓的热门话题。为加快全县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山区贫困县还每年安排2000万元到户贴息贷款和1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农民发展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和林下种植中药材、养殖土鸡土蜂予以扶持。
  
    “不管是发展经济林、林下中药种植,还是龙头企业的培育,都要相应地实施产业扶持、技术培训等相关措施,这些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来看林改带来的效益还没完全显现,农民增收依然乏力,政府助力是关键。”一位太白县干部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