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深山里的转移

作者:屈孝渊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10-09-17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皇冠镇借力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变市民

             
    宁陕县皇冠镇新区,一处叫做“二嫂农家乐”的二层楼房里,女主人龚凤正乐呵呵的收拾着刚刚离开的一拨客人剩下的碗筷。这家开业一个多周的农家乐,每天都能收入500元左右。
               
    在此之前,龚凤是集镇老街的一名理发师,再早些时候,她只是朝阳沟里守着一院土房种地养猪的普通农家妇女。几年来,她从农村转移到了集镇,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所有房屋和土地,生活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2005年的一天,皇冠镇朝阳沟被一家大型旅游开发企业相中,表明愿意投资15亿元将朝阳沟开发成一处精致的旅游景区,成为西安人休闲度假的近郊花园。而前提是,居住在朝阳沟内所有群众的房屋和土地将被统一征收。
               
    皇冠镇位于秦岭南麓腹地,南距宁陕县城49公里,北离西安仅一个多小时车程。森林覆盖率达96%。在紧紧依托“阳光、森林、空气、水”这种得天独厚资源,致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皇冠镇政府看来,这无疑雪中送炭,但居住在沟内的72户村民如何安置却也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大难题。
               
    “征了我们的地,拆了我们的房,我们住什么,吃什么?”村民有这样的顾虑。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后,村民们堵过路,截过干部,一致的坚决反对。
               
    农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皇冠镇政府和海荣公司于是组织了72户村民代表,用两辆大班车拉到河南省南川县重渡沟旅游景区参观。重渡沟村民们通过发展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大把大把数钞票的现实让朝阳沟村民们开了眼,他们开始从一味的反对转向思考现实。
               
    “农村的土地按照每亩1.9万元或每户每人6万元给予现金补偿,农村的房屋按照面积大小,由企业方出资以‘拆一建一’原则在集镇统一规划建设。”这样的补偿标准逐渐被朝阳沟村民们所接受。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皇冠镇景区失地农民永久性补贴保障政策》,对景区失地农民,按照每亩每年210元的标准给予长期补贴,直至绝户。企业对女性年满60岁,男性年满70岁的老人给予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学费。
               
    如今,在皇冠镇集镇新区,占地30余亩,并列两排二层徽派小楼已经竣工。这里一共修建了58套居民住房,一层作为门面房,二层是生活用房。朝阳沟内30余户村民已经与企业达成协议,并着手新房装修,其中6户装修完毕。
               
    龚凤是率先开张的搬迁村民之一。今年8月20日,龚凤在朝阳沟内的土地按照每人6万元的标准有偿流转给开发企业,共拿到流转金24万元,并用老家267平米的老房子换得目前居住的这栋265平米的二层小楼。
               
    当记者走进这户外表普通的农家乐时,看到的是考究的沙发、干净的地板和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以及目前看来非常不错的农家乐生意让龚凤感觉很满意:“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搬迁进入集镇之后的生活来源,在他们看来应该不成问题。比如龚凤就打算一旦到了冬季旅游淡季,自己随时可以把农家乐改成理发店。而距离他家不到100米,正在搞装修的田喻也告诉记者,自己可以选择的项目很多,比如开个小超市,或者做衣料加工,退一步说,仅这一层门面房就是一本万利。
               
    村民们选择搬迁到集镇的原因还在于,集镇新区已被纳入景区规划,作为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和会议旅游区。按照“集镇建设旅游化、集镇管理社区化”的思路,皇冠集镇先后投资2亿余元进行扩建改造和功能完善,包括两个星级酒店,村民健身中心等已经修建完成,今年上半年,集镇共接待各类会议60余场次,游客3.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0万元。
               
    朝阳沟村民的迁移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范本。近年来,皇冠镇又先后引进了南京沟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未名山庄项目,秀才沟开发项目,全镇所辖7个村已有5个村被纳入开发和搬迁之列。记者见到田喻时,她正仔细的将崭新的大门上的薄膜撕去,她刚刚搬进这栋204平米的小楼,而且,南京沟开发,丈夫的另一套老房子还可以依同样的政策获得集镇的又一栋置换房。
               
    在朝阳沟的72户村民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迁到集镇,朝阳沟二组村民张华喜就是其中之一,身材矮小,一脸憨厚的他在这件事情上有自己的打算:“以后朝阳沟开发的好了,在沟里面开农家乐肯定比沟外面占优势。”
               
    对于张华喜等30余户不愿出沟的村民,政府和企业仍然拿出了可行方案,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将四五户村民集中安置,由企业出资,按照统一标准为他们建设农家小院,建好之后全部搞农家乐,而被征收的土地仍然按照迁出村民的标准给予兑现补偿。
               
    现在,在一个小地名叫做张家台子的地方,为张华喜和另外三户村民集中建设的农家小院正在进行地基工程,这是一处紧邻景区道路的开阔地,每天,他都要来到工地上转一转。对未来从事农家乐行当,张华喜有一定把握。
               
    当然,这一切仍仅仅是个起步,村民转变为市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村民健身广场篮球架上玻璃钢篮板被砸出一个大洞,玻璃碎片洒落一地。长长的两排健身器材,光顾者只有一位约40岁的村民,他好奇的将一架原本锻炼腿脚的器材用手臂来回拨弄……“转变不仅仅表现在硬件建设上,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的跟进。”镇党委书记向平昌说,目前,镇上针对村民们的宣传教育已经启动。

    而同时,也有人提出,村民们的发展都在依赖于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还不知道,这该值得庆幸,还是一种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