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宁陕探路·立足高点谋提升

作者:艾前进 张志清 来源:《中国林业》杂志2012年第6下期 发布时间:2012-07-02 00:00 【打印本页】

——陕西省宁陕县着力打造山林经济新闻调查 


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右二)在安康市委书记方玮峰(左一)宁陕县委书记邹成燕(左二)
宁陕县代县长唐新成(左三)陪同下调研宁陕县山林经济建设。


山沟里的新农村样板——皇冠镇朝阳沟新村。


林改活山,花椒富民。


宁陕农民精细耕山如种田。

    具有“华夏龙脉”之誉的巍巍秦岭,横亘于长江、黄河之间,仰望历史风云,俯视潮起潮落,用坚韧和威严造就了秦岭风骨。

    地处秦岭主峰下的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是省会西安南面的绿色屏障,这个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的山区大县,是一个只有7万多人的人口小县。这颗秦岭深处的“绿宝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承担着供一江清水进北京的使命和责任,面临着依靠山林加快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考验。

    “求真务实、潜心干事、勤勉敬业”。县委书记邹成燕、代县长唐新成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率领全县干部群众接力领跑,把坐拥秦岭看作得天独厚的福分,把举业秦岭当成民生改善的优势,办好群众最想办的事,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传承秦岭风骨,弘扬秦人血性。多年来,宁陕林业领导班子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领导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从生态治理入手,探索兴林富民之路,成为中国林改的西北样板,2010年作为全国林改百个典型县之一作了经验交流。

    “旅游富民、文化兴县”,是宁陕县委、县政府新时期的新使命,宁陕县林业局局长柯小伟和班子成员带领全县务林人珍惜荣誉,用“富民”的尺子衡量林改纵深度,让林农的口袋里有钱花,引领人民群众开发利用青山秀水,全力发展林下经济,强力建设生态旅游,一场场新的生态经济攻坚战,为宁陕赢得了闪闪发光的新荣誉。

    政府甘当富民的“好后台”,充分盘活林业资源,做强林下经济,使广袤的山林成了林农的“摇钱树”,林地成为农民的“聚宝盆”,林中美景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天地”,使“原来是个穷光蛋”的林农们“一夜有了几十万”。2011年10月,宁陕县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介绍经验,并被评为全国发展林下经济先进县。

    2011年底,国家林业局组织西部12省、区和北部4省的林改领导,并邀请6位日本林业专家深入宁陕实地考察林改配套建设和林下经济成就,专题研讨中国西部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走向。

    此后,中国政府主办第二届中芬林业合作研讨会,国家林业局安排宁陕县专题介绍林下经济做法,芬兰农林部部长杰瑞·科斯基宁、林科院院长汉努莱迪奥教授等专家学者对宁陕做法表示赞许,称这是“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的中国范例,宁陕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林业学习”。

    宁陕县围绕山林做文章,不仅建成了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而且取得了县域经济的丰收。截至2012年5月,宁陕围绕生态旅游开发,诚招优商吸纳资金过百亿。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业,以袋料食用菌为主的种养业和以“两线六区”景点和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业等林下经济年度总收入达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全县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安康市委、市政府全面总结推广宁陕林改做法,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市委书记方玮峰要求全市人民“保护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循环发展、统筹协调的发展之路。”市长郭青将宁陕林业经济创造性地升华为“山林经济”,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让山林经济成为安康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与秀冠三秦的自然风景相媲美,宁陕的山林经济是中国林业的另一道“风景”。赞叹之余,人们不禁会问:宁陕县究竟靠什么让现代林业建设又一次走到了全国前列?盛夏5月,笔者走进绿都宁陕的青山秀水,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访。

   
    上篇  贴近民意 拓展绿色崛起的林改路径

    秦岭被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而宁陕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特征,则是“中央国家公园”的园中园。

    宁陕县辖12个镇98个村,林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集体林306万亩,森林覆盖率90.2%,林木蓄积量1100万立方米。靠山吃山是人类沿袭千百年的传统习惯。2000年以前的大量采伐,使宁陕在新世纪之初,遭受了3次堪称毁灭性的局部灾难。

    重重大山,曾经锁住了宁陕发展经济的步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宁陕步履沉重,裹足不前,经济实力不但在省内垫底,相比其他省份的革命老区,也落后很多。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家相继启动天保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秦岭腹中的宁陕,属于水源地上游涵养区。为保一江清水送入北京,确保秦岭腹地生态安全,宁陕停伐木材,关掉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和山区矿业开采。

    但祖祖辈辈靠林生活的农民,绝不能用“一封了之”后的“文明”替代。山里农民的活路和出路比什么都重要,“疏”比“堵”往往更有效。

    然而,变革之路究竟在何方?

    正当大家苦苦思索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举措传到了宁陕,让思考中的宁陕县领导豁然开朗。

    变,是时代的需求,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他们主动申请下,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将其纳入到林改试点范围中。

    2007年,成了宁陕县历史上首个“林业建设年”:县委决策、政府统筹、财政保障优先向林改聚焦。全县把林改工作列为“一号工程”,铁心闯出一条既有自身特色、又具普遍指导意义的林改新路。

    应时而动,宁陕县所属14个镇担负起全面推进林改的试点任务。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大幕!

    常规工作有亮点、重点工作有特色、整体工作上水平。面对林改涉法多、遗留问题多、利益调整难的问题,宁陕县把群众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林改意见,按实际制订方案,勘界确权,建档发证,总结验收。

    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公平、公正、公开地把“一碗水”端平,均山均股均利的宁陕林改探索出了县、乡、村、组四级管理图、表、卡、册新招法,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出了“要一举成功,不要返工重来;要群众做主,不要干部说了算;要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要阳光林改,不要暗箱操作;要及时调处纠纷,不要拖延积累矛盾”的“五要五不要”林改新模式。

    2009年7月,宁陕提前两年完成林改任务。依法向林地权利人核发林权证书,发证率达到98.3%。其中,家庭承包223.3万亩,占72.9%;分股经营47.3万亩,占15.4%;集体经营25.6万亩,占8.4%;其他方式承包10万亩,占3.3%。宁陕通过林改,激活了广大农民爱林兴林的积极性,呈现出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社会促和谐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