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宁陕:民生水利快推进 汩汩清流润民心

作者:谭海波 杨宁 来源:西部网 发布时间:2012-10-05 00:00 【打印本页】

    初秋时节,走进秦岭腹地的宁陕县,一道道崭新的河堤顺河而建,一条条新修的堰渠蜿蜒延伸,一片片金色的稻田美不胜收,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一项项事关民生的水利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这是宁陕县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所结出的硕果。

防洪保安 治水利民

    防洪保安工作作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基础工作,一直是宁陕县首抓的重点工作。今年来,该县大力开展防洪安保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采取了施工队垫资、政府贴息、群众投工投劳、争取项目等办法,加大了重点集镇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先后投资近800万元实施了四亩地集镇防洪工程建设,投资700多万元实施了县城防洪、排导工程,投资869余万元,完善了筒车湾、广货街、江口、金川、四亩地等重点集镇堤防工程建设,使得全县主要集镇的防洪标准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当四亩地镇防洪安保大堤修好以后,很多老百姓奔走庆祝,该镇的党委书记彭儒宝借用当地老百姓的话风趣的说道:“我们终于可以睡一个安慰觉了!”

    “做好灾害的防范工作胜于救灾”,这是宁陕县委书记邹成燕每每在全县防汛救灾工作会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该县在总结过去防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乡自为战、村级自救、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防汛防滑工作机制。对县城、乡镇、村及重点部位的防汛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做到“责任领导、监测人员、报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组织撤离”六到位,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将修订后的预案内容,采取通过县电视台、网络、制作挂图、设立警示牌、组织培训、模拟演练等多种途径向群众“交底”。

    在强降雨过程中,宁陕把转移避灾作为一条铁的纪律,“宁可多撤三千人,不让一人出问题;宁可早撤1小时,不许晚撤1分钟;宁可我们多受累,不要群众流眼泪。”同时对撤离转移出来的群众保证他们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确保被转移的群众能安心生活。

    去年7月23日,四亩地镇柴家关村68岁的张书才老人,在的强降雨过程中,他家的房子被雨水侵袭垮了,所好的是在7月22日强降雨到来前,镇上的连心干部就上门将他转移安置到邻居家的砖木结构房子里。“太感谢了,要不是连心干部,我的老命都保不住了!”老人事后感激地说。

    该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是进一步完善了雨水情况监测系统,新建成3276处简易雨量站,8处自动雨量站,16处水质一体化自动雨量站;二是完善县级报警系统,主要是更新了硬件配备和软件整合及防汛办装修;三是完善了镇村预警系统建设,如全县98个行政村配备了65处无线预警广播,87处手摇报警器,212面铜锣,850个口哨等预警设备。印制了《宁陕县防汛工作制度》、《防汛工作六日志》、《防汛撤离迁安明白卡》、《宁陕县山洪灾害防御常识》等防汛软件资料,新购置了县级防汛业务操作平台,安装了大屏幕电视挂机。同时全面加强县镇防汛物资贮备,与物资储备单位、商户签订了防汛物资储备合同,并将防汛物资登记造册,积极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值班防汛带班值班制度,确保全县防洪安保工作万无一失。

冷水养殖 兴水富民

    宁陕县水资源极为丰富,5平方公里以上河沟120条,河沟水面4.75万亩,河水多年平均水温11.9℃,泉水平均水温12℃,全年适宜鱼类生长期6个月。

    自2000年开始,宁陕县按照新时期渔业发展要适应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思路,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大鲵、虹鳟鱼等特色水产品为主的水产养殖业。相继建成了以宁陕县龙泉为代表的大鲵驯养繁殖场,以蒿沟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在全县率先进行野生大鲵驯养繁殖试验。

    2006年龙泉大鲵驯养繁殖场攻破了大鲵人工繁育性腺发育不同步、雄性精子活力不足等关键技术难关,当年繁殖成活幼鲵1120尾。随着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形成了全人工、原生态和仿生态等3种大鲵繁育技术模式。龙泉、达文等三家规模较大的大鲵养殖场成为了全县野生大鲵驯养繁殖的示范。

    从2007年起,宁陕县把大鲵养殖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城关镇的东河流域建设龙泉大鲵养殖产业园,成立了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商品化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大鲵养殖。

    近几年,县水利局在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胆探索,充分利用全县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大鲵、虹鳟鱼等特色水产品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在抓特色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采取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指导帮助群众发展大鲵和虹鳟鱼养殖。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广货街蒿沟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水面达到10000平方米,建成龙泉、达文等三家规模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全年已具备一定驯养繁殖能力的小规模养殖场达到40余家,从事大鲵商品化养殖的农户超过1000余户,全县大鲵养殖现有存量近8万尾,其中具有繁殖能力的亲鲵数量已超过2500尾、后备亲鲵近10000尾。大鲵养殖和虹鳟鱼养殖开创了我县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群众增收探索出新路子。先后有多家省内外专家、养殖企业到宁陕来考察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省市水利部门已在宁陕成功组织了两次大鲵增殖放流活动。

    家住在广货街镇漂流公司附近蒿沟村成传宝就是靠养殖业发的家。“1500公斤虹鳟、金鳟,不到两周就卖了750公斤,卖了60000多块钱!”宁陕县广货街镇蒿沟村冷水鱼养殖大户成传宝高兴地的给记者介绍说。

    在地处秦岭南麓的宁陕县,像成传宝这样通过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得到实惠的农民远远不止他一个。近年来,宁陕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大鲵、虹鳟鱼等特色水产品为主的水产养殖,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水土保持 引水益民

    在城关镇贾营村一位年过60的老大爷握着水利局干部的手高兴的说:“我们现在贾营村的路好了,田坎修的多到位,种田、下种、收割都能用上手推车,我的田被河堤护着,再不会被洪水打了,这都得以于水利局啊!”像这样的场景,我们在采访中,在宁陕县水利局的干部随便挑选一个都能说出很多的故事。

    近年来,该县水利局坚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山变绿、水变清,景变美,人变富”的目标,争取国家投入资金955万元,先后实施完成了新一期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贾营小流域和龙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华严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新修护田河堤、坡改梯、旱改水、小田改大田、封禁治理、种植水保林、经果林和配套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63平方公里,有效保护和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土条件,这些项目的实施受到中、省、市领导的高度称赞和受益村民的一致好评。

    在采访中,水利局党委书记蔺学美告诉记者,宁陕很早就有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宁陕县就提出了“以土为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建设方针,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1978年以后,大力发展以林特为主的多种经营,严禁毁林开荒,促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落实了土地经营责任制后,水土保持走上了正规。进入90年代后,宁陕县大力实施以小流域治理为主要措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小流域治理工作多次受到省、市的表彰。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南水北调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和省级引汉济渭工程在我县实施,全县累计投资8082万元,治理小流域面积7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8037亩,营造水保林31002亩、营造经济林20004亩、退耕还林21120亩,实行封禁治理42216亩。

    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是解决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实现全省水资源统一配置的重大基础项目。除三河口水库大坝建设施工在宁陕县梅子镇瓦房村外,秦岭输水隧洞涉及该县四亩地镇4个村。引汉济渭工程启动以来,县水利部门积极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稳步推进水库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工程项目建设,确保清水送关中。同时,该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全力实施“长治”、“丹治”项目的实施,富有成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既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又抑止了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连年增加,生态环境得以迅速恢复。治理区河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