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是是非非都是媒体热议的话题之一,今年同样如此。手头有两则似可佐证的新闻,一则是时下舆论关注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一则是9月7日央视《东方时空》报道的、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宁陕县今年秋季正式实行15年义务教育的新闻,教育的一头冷、一头热,由此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再度成为坊间的议论焦点。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15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随着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的上升,财政逐步向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倾斜是必然趋势,高中教育免学费是一种必然。近几年媒体报道的珠海、东莞、唐山、陕西吴起、志丹、神木、宁陕县,这些已经推行12年免费教育的市、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教育最重要”这个朴素的真理。这种“尊崇教育大于尊崇GDP”的务实做法,理应得到最大的褒扬和喝彩。
从某种程度上说,12年免费教育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以陕西宁陕县为例,尽管尚属国家级贫困县, 2010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包括中央和省市转移支付的资金总数22387万元,而全年教育投入为6781万元,达到了资金比例的30%,而这只是12年免费教育的支出,今年推行15年义务教育后,将达到7000多万元,如此大手笔,未免让人感慨和质疑:那些富裕繁华、号称全国百强的县、市,为什么就不能实行12年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和福利,何时惠泽十三亿国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而截止到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3.48%,仍低于4.5%的世界水平。2012年近在咫尺,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对政府和教育部门执行力是一个重要考验。
教育问题是当前最大的问题,教育公平是太阳底下最大的公平,更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最大的教育不公是城乡公平缺失和配置公平缺失的问题,乡镇一级的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素质教育,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造成农村居民的持续低素质。而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大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却没有扩大资金的来源,以致于难以为继、步履维艰。
教育也是生产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需要举全社会之力,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公平政策和财政倾斜政策,持续加大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进出境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使太阳底下最大的公平惠泽每一个人。(2011年09月10日00:07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更多相关报道和评论请看宁陕政府网专题:贫困县的15年免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