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舆情要览:就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却能做出感动中国的教育壮举。公众在鼓掌和羡慕之余,都会发出如下感慨和质疑:那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为何就不能实现幼儿园到高中教育全免费?
新闻背景:
从今年秋季起,陕西省宁陕县所有学龄前儿童将可以免费上幼儿园。这意味着,在继实现12年免费教育之后,该县再次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9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网言网语:
网友:这样一个县都能15实现年的免费教育,其它财政好的县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关键是认识问题。
网友: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政策很好,无可争辩!
网友:这种事贫困地区做得到,发达地区为什么做不到?
网友:应该让发达地区的父母官看看,汗颜不?!
媒体论道:
贫困县15年免费教育体现民生诚意
“免费教育”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实现免费教育的大路上,走在前面的还有2010年宣布实施25年免费教育的东莞石排镇,而且不仅仅是免费,每人次最高还可享受一年一万元的奖学金;另一个是2007年开始实施15年免费教育的陕西县吴起县,到现在为止,吴起县已经在教育上投资超8亿元,当地官员称,他们是要均富于民。
宁陕县实现15年免费教育之举,体现了当地政府重视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诚意。其一,宁陕县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县,是全国的重点林业县,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七十年代末,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这一点远远落后于石油资源丰富的吴起县,更远远落后于地处珠三角黄金地段的石排镇。就资金支持来说,宁陕县的困难远远大于后两者。
其二,宁陕县免费教育的内容包括学前教育3年。这一政策,会让地处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幼儿家长们羡慕不已。如今,城市“上幼儿园贵过上大学”问题也已经上升为普遍性难题。每年在“两会”上也都能看到关于解决入园难问题的提案,但真正能将学前教育划入免费教育领域的地方政府,却至今寥寥无几。
因为是贫困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配更能体现政府工作的重点。如何让公共财政在回馈民生方面做到更加合理,是一大难题。有了钱,是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是搞惠民工程?是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还是实现免费医疗与免费教育?是缩紧各职能部门的小金库,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严格审计与财务监督,还是不顾开源节流,漠视公共财政被少数个人中饱私囊?这些都能体现地方政府的执政态度。
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富裕、比较发达的县域来说,宁陕县是一个范本。而且这个范本比石排镇、吴起县以及搞了免费医疗的神木县更具有示范效应。对于绝大部分县域来说,实现免费教育缺的不是金钱,缺的是诚意和决心。(新华网 王传涛)
15年免费教育,为何穷县踊跃?
去年,陕北小县吴起就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免费教育的宏伟蓝图。此外,每年未升入高中的学生和毕业回来的大学生,也由政府出资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短短一年后,同省的府谷、镇坪、宁陕三县也加入免费行列。
吴起和府谷两县尽管经济实力在西部比较突出,但放眼全国,还只是个温饱水平。而镇坪和宁陕去年的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头上还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就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却能做出感动中国的教育壮举。公众在鼓掌和羡慕之余,都会发出如下感慨和质疑:那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为何就不能实现幼儿园到高中教育全免费?
近年来,在中央重视和促动下,很多基层政府也都将教育事业列入重点工程,然而不少地方仍在重复“语言巨人、行动矮子”的思路,一旦面对舆情倒逼,也会堂而皇之开个专题会议,提出一些议案,但会后就没有了下文。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话糙理不糙。衷心希望更多地方能学学宁陕,把投资教育切实当成百年大计来对待。(广州日报 丛晓波)
贫困县为何能办出“富教育”?
在一些富裕地区幼儿园收费比大学收费还高的现实语境下,秦岭腹地的“穷宁陕”却能把免费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和高中教育,这种穷县办出“富教育”的气魄,极具启示意义。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仅为52.9%,而西部农村的初中生升学率更低。由于高中教育投入不足,很多地区学杂费偏高,使一些高中贫困生中途辍学。同样,由于“入园难、入园贵”的存在,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无法实现学前教育。
那么,贫困县为何能办出“富教育”呢?
据悉,为集中财力办教育,宁陕采取了精简会议、启用电子文件、压缩行政经费等一系列节俭措施。宁陕县县长邹成燕表示,地方穷,并不代表就应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关键在于有没有想办法。“穷宁陕”15年免费教育有两个看点:其一是充分利用财政优势着眼于民生,树立起了“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其二是体现出了教育公平,让宁陕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有15年免费教育的待遇。
因此,“穷宁陕”办出“富教育”启迪我们,解决民生问题不仅需要钱,更主要是在于政府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有没有把有限的财政用在刀刃上。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能够重视民生,将有限的财力用到民生建设领域,那么,这里的民生就会“富裕”和幸福。
我们期待“穷宁陕”15年免费教育模式能够出现辐射效应,期待有更多的地方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新华网 沈峰)
15年免费教育之花开遍神州有多难?
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县真是地广人稀,却率先在贫困地区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报道过于简略,略微可以佐证的细节是,为了集中财力办教育,他们要求全县各级部门大力倡导节俭,除了限制精简会议、启用电子文件、压缩行政经费外,还要求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120元。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把省下来的资金完全用于教育。
原先,关于免费教育的报道全部集中在富裕地区,据报道,陕西省府谷县今年也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府谷是全国百强县,全县23万人,2010年财政收入为63.59亿元。论收入,这俩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没法比。富县搞免费教育,人们似乎见怪不怪。但即便如此,一旦有地方拿出大手笔支持教育,还是招来一片喝彩。这是因为,教育实在太饥渴了,饥渴难耐,富地方也不例外。还因为,太多的富地方常常“为富不仁”,并不舍得浇灌教育之园,让教育成为一片肥沃之地。
富县搞免费教育尚且如此,何况穷县呢?宁陕县7.4万人,如果放大十倍,基本是中部县域人口的平均数。那么,1200万元教育投入放大十倍,也不过是1.2亿元。这个数字,在相当一部分县域,也都只是一个零头,甚至抵不过东部一些乡镇的零头。这么说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说在宁陕县面前,但凡一说教育投入就哭穷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在扯淡,在掩耳盗铃,在自欺欺人,在瞪着眼睛说谎话。
原来,办教育真是并无穷富之分。即便在穷地方,只要“勒紧裤腰带”真心实意办教育,从杜绝“三公”浪费、节约“三公”经费开始,大家工资“一碗水端平”,甚至就让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就让15年免费教育的阳光普照全县(区),其中的花费都是完全可以承担起来的。说句早该说的话,如果依照各地的GDP数字,按照4%的法定投入计算,拿出钱来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欠账也不知累积到如今变成一个“无底洞”。看看疯狂的择校,看看一家家因教返贫的困境,看看空心化的乡村教育……就会恍然大悟,心领神会。
“县穷民不富”的宁陕县以一己之力毅然决然让15年免费教育阳光普照全县人民,这是多么温暖的民生之举!这是多么璀璨的教育之花!何妨在这个美丽的九月,让我们都来注目宁陕,展望这种基于民生的教育福利会为人民带来怎样的福祉和未来?(荆楚网 朱永杰)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