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让绿色明珠更璀璨

作者:张守诚  熊顺学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8-09-23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地处秦岭腹地,是陕西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总面积552万亩,其中省属国有土地面积216.7万亩,县属国有、集体土地面积335.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22.1万亩,县属国有林面积12万亩,林木总蓄积3016万m3。林木平均蓄积量为66.5m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1%。全县土地面积居安康第一,处全省第十位,是一个人口小县,资源大县。境内有宁东、宁西两个省属重点森工企业和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县属国有上坝河林场。宁陕县林特生物资源得天独厚,野生动植物资源类齐量多,共有140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金雕);国家二级陆生野生保护动物29种,陕西省重点陆生保护动物9种,其中宁陕小头蛇、宁陕齿突蟾是宁陕的特有品种。该县距省会西安72公里,是西安南枕有名的绿色屏障和“后花园”,享有“绿宝之乡”和“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就在这样一个重点林业县,其林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辉煌到困境再到跨越的艰难历程。

    阵痛中觉醒

    追忆历史,半个多世纪前,宁陕县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绿色宝库,大地四季如春,森林葱郁茂密,处处蓝天碧水,鸟语花香,参天古木比比皆是,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河内鱼儿自由荡漾,人们仿佛身处世外桃园,生活虽不富裕,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给了人们无穷的享受。自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宁陕县便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林业用材基地。特别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宁陕人民“靠山吃山”,靠木头支撑的县域经济,一度实现了民富县强目标,当时的“木头经济”着实让宁陕人自豪了一阵,“木头财政”的优越也让安康其他县羡慕不已。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末,举国南北不是水患,就是沙暴,灾害不断,就连处在大山之中,不足万人的小小宁陕县城到了夏季也经常缺水吃和炎热难挡。这一切让党和国家意识到是过量采伐森林的后果,是大自然的惩罚。痛定思疼,面对遭到严重摧残的宁陕森林资源,宁陕从党政首脑机关到各部门和老百姓,尤其是宁陕林业人不由反思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宁陕境内先来的宁东林业局经过30多年采伐,后到的宁西林业局集中采伐,“后起之秀”县属上坝河林场也超量采伐,使有限的森林资源已经枯竭,加之一些胆大妄为者也趁机偷伐盗运,一时宁陕大地乱砍滥伐泛滥成灾,仅靠林业局机关和森林公安数十个人马,管了南边,跑了北边,严了东线、疏了西线,乱砍滥伐和偷伐盗运案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信访案件更是连日不断。

    令人痛心的局面,终于引起了新闻部门的注视,一记者一纸内参送阅件直呈共和国总理朱基,引起了朱总理的高度重视,日理万机的朱总理为宁陕的森林保护做出了重要批示,由此引发陕西省政府陕南三地市书记、市长会议在宁陕召开,引发了国家对陕西乃至全国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果断决策。林业系统也只有忍痛关闭了72个林场,转并了3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当时国家的英明果断之举,毕竟一时难以让人理解,尤其是宁陕人认为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不靠山吃山,怎能活命?县、乡镇政府也认为,不让砍木头,财政靠什么支撑?工资靠什么来发?也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林业局领导班子,并为宁陕的林业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沉睡中觉醒后的宁陕林业人开始迈出了开创林业新局面的坚实步伐。

    成功的跨越

    宁陕林业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实施“天保”等林业六大工程,是林业建设事业春天的开始,是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前奏曲。虽然,国家的六大林业建设工程中的“天保”、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四大工程都幸运的降临宁陕大地,但要使几项大工程都在宁陕尽早保质保量完成,谈何容易。没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全县上下的参与,没有全体林业人的奋力拼搏,是怎样也完不成的。以张守诚为局长的新一届林业局领导班子,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抓宣传,争取全社会对林业工作的支持参与。他们总是及时地把国家的决策,省、市的要求,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向全县人民宣传,使国家新的林业政策深入人心,得到党政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除采取汇报会、送传阅件、出动宣传车、制作巨幅过街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编写简易读本、开展宣传周等活动外,张守诚同志带头撰写文章,在《宁陕政讯》和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扩大宣传效果。通过持久的宣传,新时期林业性质的变化和各大林业建设项目的优越性便深入人心,使人们自觉主动地参与林业各项建设。

    抓重点,及时制定各项林业配套政策。在省上一宣布实施天然林禁伐后,宁陕便出台了《宁陕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通知》、《宁陕县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若干政策规定》、《食用菌用材管理办法》和停止段木食用菌生产和烧制木炭等林副产品生产,农民自用材和烧柴实行了严格限额计划管理,使宁陕有限的森林、生态资源从此逐步得到有效保护。

    抓关键,层层夯实林业工作责任。为了增强各级党政组织抓林业工作的积极性,林业局在取得县委、县政府对林业的高度重视后,积极请求县委、县政府果断出台了《宁陕县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把森林资源的管护年度综合考评作为县委、县政府考评乡镇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凡考评96分以上的前三名乡镇,分别奖给5000元、4000元、3000元。年终在乡镇综合考评中分别加3分、2分和1分。凡被一票否决的乡镇,不授予年度综合奖,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林业站长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宁陕县对森林资源实行一票否决,是继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秩序治理、安全生产三个一票否决办法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宁陕在抓森林资源保护上的一大创举。有了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重视支持,林业人的胆子就更壮了,腰板也硬了,思路更清了,眼界更开阔了,工作也不断出新招。

    抓基础,切实加强基层林业网络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1996年的县、乡机构改革中,宁陕林业失去了乡镇林业站这块阵地,从县到乡,到村的林业管护体制线断、网破、人散,管理出现空档,造成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猖獗四起。林业局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胆提出恢复和重建乡镇林业站,并收回县林业局垂直管理的建议。通过多方位做工作,终于实现了在2002年机构改革中,使林业部门的原有编制不但没有减少,还一举在全市率先将乡镇林业站统一收回县林业局垂直管理,从而增强了县林业局对全县林业工作的调控能力,保证了基层林业管护体系建设和保护工作顺利实施。同时,林业局在“严管林、慎用线、质为先”的林业建设原则指导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森林管护网络和体系,在全县范围内聘请护林员476名,并在上岗前集中进行了“林业基础知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管理”、“林权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培训。培训后经过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为规范管理,便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林业局还挤出资金为每个正式聘用的管护员统一制作了佩有“宁陕县人民政府护林”标志的服装,这在全市也堪称第一。

    只要肯耕耘,就会有收获,新的管理体制激活了新的工作机制,也使宁陕人对林业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去年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的目标,宁陕林业从此真正实现了由砍山吃山、木头立县,向护水养山、生态立县目标的转移。

    实干谱华章

    宁陕县林业局的工作之所以能够走在安康市各县的前面,主要是他们工作中不浮夸、不虚冒,出实招、见实效而赢得的。以下的几组数字和几项事例完全可以说明他们获胜的真谛。

    一是在退耕还林工程上,科学制定了“12345”的工作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建设山川秀美新宁陕);坚持两个原则(生态优先和适地适树原则);实现三个统一(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统一);搞好四个结合(与林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恢复林草植被,促进林业灾后重建相结合);达到五个要求(退的下、还的上、稳的住、能致富、不反弹)。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经过努力,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4.29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人工造林12.4万亩,义务植树510万株。特别在去年“6.9”洪灾后,县林业局通过向省、市做工作,争取追加了1.5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和1.5万亩荒山造林任务,并迅速落实到洪灾危害最严重的四亩地、金川两镇。

    二是抓住苗圃基础建设机遇,确保优质高产种苗供应。先后建起两个百亩以上用材林、生态林苗圃,新建2.5亩日常温室和连栋温室大棚。圃地可年产优质松、杉、核桃、板栗、枣皮、杜仲、花椒、香樟等苗木1600余万株,为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供了坚实的种苗保障。

    三是加大森林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