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突出特色 强化措施 强力打造“秦岭绿色药谷”

作者:陈 明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8-09-23 00:00 【打印本页】


    近几年,宁陕县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头戏来抓,中药材产业优势初步凸现。进一步突出特色,强化措施,加快秦岭绿色药谷建设,对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加快绿色经济小康县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宁陕县新一届党政班子抢抓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机遇,把中药材作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提出了全力打造“秦岭绿色药谷”的思路,并积极采取政府扶持引导、部门乡镇配套服务和抓点示范等有效措施,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种植面积达2.2万亩,建立了绞股蓝等10余个品种的试验示范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区域化的生产经营格局迈进,呈现出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势头。一是通过积极争取,我县被省上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国家级绞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二是与北医大安康药物研究院联合组建“安康北医大宁陕绞股蓝种植有限公司”,在汤坪镇白鹿组租地120亩,按照SOP操作规程,建立了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并聘请了陕西师大教授对基地土壤、气候、水质等自然因素进行论证,为通过国家GAP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在江口、旬阳坝、太山、筒车湾等乡镇,突出抓好了天麻、猪苓、秦党、桔梗、枣皮等6个品种的药源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样板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上水平。四是通过组织培训,传授种植技术,到河南禹州、汉中略阳考察学习,药材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宁陕作为发展中药材资源优势明显,地域特点突出,种植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机遇增多的贫困地区,虽然中药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未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项目,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还存在品种多而杂,种植分散,管理粗放,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未形成批量且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快中药产业建设的现实重要意义

    1、发展中药产业是加快绿色经济小康县建设的现实选择。

    对宁陕这样一个环境比较闭塞、资金和人才短缺、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国定贫困县来说,加快产业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必须要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宁陕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打造“秦岭天然绿色药谷”,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现实基础,都具备了良好的优势。
               
    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宁陕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最高海拔2965米,最低海拔540米,气候立体差异十分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1668.4小时,日照率38%;年平均气温12.3℃,平均无霜期216天;年均降水量921.2毫米,年湿润指数1.38;土壤以理化性能良好的棕壤、黄棕壤为主,有4个土类,10个亚类,23个土属,56个土种,平均PH值为6.8,平均有机质含量在190以上。县域高、中、低山植物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兼有北亚热带和温带植被类型,并含有许多特有种属和特有的单种属,是我省不可多得的中药材最佳适生区。
               
    二是药材资源丰富。秦岭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天然生物药用资源宝库,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优良的植被、气候、土壤、水质、地理等自然条件为宁陕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普查,县域内有各类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有130多种,列入国家管理的名贵珍稀药材为70多种,秦党、麝香、熊胆、猪苓等中药材以质优价廉俏销省内外。经有关部门对绞股蓝、天麻、党参、猪苓、枣皮等道地药材进行检测,其有效成份含量居全省之首。久负盛名的天华山秦党以其狮头菊心、肉质甘甜无渣的特有品质,早在明清时期就已享誉海内外。
               
    三是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宁陕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2%,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目前,境内无化工企业,无工业污染,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化肥使用强度平均每公参289kg,农药使用强度平均每公顷1.1kg(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为每公顷化肥不超过300kg,农药不超过4kg)。进入新世纪以来,宁陕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县、退耕还林示范县,这些系统工程的建设,将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
               
    四是中药资源开发历史非常悠久,主要品种已初具规模。唐代“药王”孙思邈深入秦岭发掘药物,著有《千金翼方》,为唐代颁布的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础。民国初年,全县党参年产量最高达20余吨。六十年代,天麻、党参年收购量分别达到3500公斤和2.5万公斤;八十年代,全县中药材收购量达10.95万公斤,野生绞股蓝、天麻、党参、猪苓等中药材的产量占安康地区总产量的90%。九十年代以来,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其中:天麻、猪苓达到38万窝,年产量达100万公斤;杜仲、枣皮为主的木本药材50万株,年产商品药材30万公斤;黄姜3000多亩,产商品药材400万公斤。全县中药材年收购量为600万公斤,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17%,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分之一来源于药材。还建立起了绞股蓝、桔梗、金银花、秦党、柴胡、白术、黄芪等品种的试验示范种植基地,涌现出一批专业村、专业大户和示范乡镇。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各种形式的种植技术培训,广大药农掌握了道地中药材的种植技术要领,为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2、发展中药产业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中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业,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有“健康产业”、“朝阳产业”的美称,是世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国际化的竞争型产业,行业的利润率非常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医疗保健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并进入高成长期。在去年全球防治SARS中,中药对SARS独特的疗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中药的作用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这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世界天然药物的生产和销售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发展空间很大。宁陕作为秦巴山区中药资源的重点地区,发展中药产业具有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只要紧紧抓住中药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好机遇,宁陕完全有可能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种植、加工基地,建设西部独有的“秦岭绿色药谷”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发展中药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

    宁陕地处秦岭腹地,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滞后,是全国贫困县之一。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以三板一砖为支撑的“木头经济”不再辉煌,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农民收入骤降,给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全县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势必影响建设“绿色经济小康县”目标的实现。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加入WTO后,为了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启动了“现代中药产业化”工程,在7个部委设立了中药现代化产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新一轮中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兴起,云南、四川、吉林等中药资源大省纷纷加快中药产业化步伐,争当地道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领头羊,抢占国内外中药市场的制高点。去年6月,省政府在商洛召开了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会议,下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和《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陕南现代化中药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药、水、游”的发展思路,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陆续出台。这些重大发展举措的实施,必将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产业,有利于宁陕抢占产业制高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未来发展提供特色鲜明、可永续利用的后续产业。

    4、发展中药产业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