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加快猪苓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作者:加快猪苓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8-09-24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位于陕西南部,安康市北端。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秦岭山脉主脊横亘县境北部,境内山峦重叠,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965米,最低海拔540米,垂直差异较大。处于我国南北分界的特殊位置,是我国北亚热带向温带、东部湿润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以理化性能良好的棕壤、黄棕壤为主,沙壤腐殖土所占比重较大,重金属含量低。土层肥沃,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动植物种类兼南北之共有,是我国南北植物荟萃、东西兼容、多种成分汇集之地和药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宁陕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素有“秦岭药谷、天然宝库”之称。近年来,全县以实施优势中药材猪苓GAP为突破口,采取“干部带头、银行贷款、财政贴息、三年不变”的扶持政策,坚持不懈的加强猪苓药源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对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宁陕猪苓药源基地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优质猪苓在陕西,优势在宁陕,这已被国内资深专家所认同。猪苓是宁陕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该县初步具备了建成全国最强最优的猪苓药源产业基地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条件。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宁陕猪苓与秦岭年轮相近,具有悠久的生长历史,属宁陕地道药材,亦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伤寒论》和《本草纲目》均有记载。该县药农有长期采挖猪苓的习惯。全县人工半野生栽培始于80年代末期,大规模人工种植始于二十一世纪初叶。在县政府鼓动号召和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到2004年全县累计地存达到25万窝,产量达全国20%以上。2005年县委、县政府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年内达40—45万窝,“十一五”期末达到120万窝的目标。由于猪苓在医药、造船的作用领域不断拓宽,价格一路飚升,农民发展猪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速度以每年20万窝以上的速度递增,建成了以江口、皇冠、旬阳坝等11个高山乡镇为基地的猪苓产业区,初步形成了洵河、汶水河流域的两大猪苓产业带。全县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130个村民小组都有猪苓分布,人均10余窝。涌现出了张和平、覃成云、向益贵等一批重点大户,形成了争创“猪苓村”、“猪苓乡镇”和争当“猪苓乡镇长”的可喜场面。

    (二)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发展猪苓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每窝(1m2)投入成本30—40元,经3—5年生长,就目前最低产量、最低行情来算,窝收入在(10斤×10元/斤)100元以上,亩(400窝)收入40000元以上,纯收入24000元/亩以上,其投入产出比为1:3,在市场价格走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多少,净收入增长多少。群众形象的把猪苓称为“黑色乌金”。近年来,宁陕猪苓年产值在2500—5000万元之间,今年将达到4500—8000万元之间,并逐年扩大,其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15—20%。“十一五”末全县地存将突破百万达120万窝,产值达1.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20窝,仅此一项,实现人均纯收入1400元。药农形象的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窝一头猪、十窝一头牛、百窝万元户、千窝小洋楼”。由此可见,猪苓产业将成为宁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规模化药源基地建设起步良好。2002年该县被陕西省科技领导小组颁发了“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县山地药材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以此为目标,科学地进行猪苓产业化开发,按照中药材GAP要求制定了SOP操作规程,从而规范猪苓基地建设。一是建立了江口、旬阳坝两个示范种植基地和皇冠、新场、太山、广货街四个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在基地园区开展了品种选优、规范种植、地块造册、建立文档记录等工作。二是制定了基地实施方案,作了猪苓样品送权威机构全程分析准备工作,取得专家对该县猪苓的权威认定。三是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制定猪苓SOP规范文本,短期内完成GAP认证基地软硬件建设,力争在明后年取得GAP认证。四是县科协、县药菌办围绕技术规范编印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小册子发送至基层乡镇的农民手中,做到了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员,乡有推广队伍,推动了猪苓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龙头企业引进有了良好的开端。该县自基地建设决策起,就立足做好每个环节,在基地建设规范、规模、质量上下功夫,乔妆“乌金淑女”,创造优美环境招引凤凰栖息宁陕。一是与中国医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宁陕县中药材猪苓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其重点是实施猪苓菌丝繁殖研究试验、猪苓规范化种植、猪苓种植技术推广等。通过3年的努力,建立起SOP操作规程,争取国家GAP认证。二是在11个高山乡镇都成立了猪苓专业协会,该协会以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村经纪人和农村各种民间商品流通组织为主体;以猪苓等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全方位多途径参与全县猪苓产业经营,奋力舞起中药材流通龙头。三是围绕“开放强县”战略,积极争取参会展示、项目招商、上门推介、网上洽谈、商业运作等手段,加大对外招商力度。企业的引进,为形成龙头加基地建设的产业格局、加快猪苓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宁陕猪苓产业,以总体上看虽然起步较晚,起步较高,发展态势喜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基地规模不大,乡镇间发展不平衡。二是规范化程度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种源紧缺,技术指导和检查考核不力。四是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有待于强化。五是产业化进程慢,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存在的这些问题表明,作为一个产业,猪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处于一个打基础上台阶的关键阶段。但只要瞅准市场,把握机遇,强化措施,乘势而上,将各项发展措施落到实处,打造“猪苓之乡”,建设“全国猪苓规范化种植基地”,成为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宁陕猪苓药源基地的发展前景

    宁陕县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良好的立地条件,广褒的猪苓适生区域以及比较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  建成“全国最强最优的猪苓药源基地”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猪苓具有广阔的药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猪苓是我国珍稀濒危药材,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猪苓已列入陕西22种濒危植物药之一。其药性为味甘、淡、性平。归脾、肾、膀胱经。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医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疗效,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造船等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保健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猪苓的需用量将不断增加,现有资源的野生采挖和人工种植,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制药企业的需求。随着科研发明领域的不断拓宽,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猪苓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全国围绕猪苓开发的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如猪苓多糖、猪苓注射液、猪苓软胶囊等几十个品种。民间利用猪苓与其它中药配伍方如《伤寒论》之五苓散、猪苓汤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猪苓销售市场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外销形势日益看好。

    (二)地域和品质优势。猪苓在世界上主产于我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我国分布较大,其中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为主要产地。国内资源专家称,我国国内猪苓最优为秦岭,宁陕猪苓价昂品优远销国内外足以见斑。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气温在10—28℃均可生长,气温高于28℃时,就进入夏眠,低于10℃时就进入冬眠。以海拔1200—1600米,温度10—25℃,湿度在30—50%,选择半阴半阳的二阳坡地,土质以肥沃深厚,通风性好的微酸性腐殖土为最佳。宁陕版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均占有林地72亩,海拔为540—2965米的地区,猪苓适生区域占全县90%以上面积,宁陕属猪苓最佳适生地域环境列全国第一。宁陕群众在猪苓半野生栽培实践中,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猪苓产业的优惠政策,基层乡镇的广大群众发展猪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猪苓产业发展,打造地道药材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家政策影响和扶持政策的优势。我国加入WTO后,为了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科技部等18个部委已将中药现代化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项目,相继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启动了“现代中药化”工程,在七个部委设立了中药现代化产业专项资金。省政府制定有《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中、省、市相继下发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这些政策制定出台,必将为加快该县猪苓药源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绿色环保优势。按照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中药现代化和规范化生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药品生产环保标准将更加规范和严格。宁陕猪苓基地具有绿色药品生产的明显优势。一是地理独特,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可确保药品天然品质。二是猪苓基地地处深山,无工业污染,与自然保护区相融合,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良好,地表水量充足,全县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受污染程度低。三是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