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小额贴息贷款发展农村产业工作调研
小额信贷是扶贫到村到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宁陕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6年,国家财政支持我县小额信贷贴息款30万元;2008年增加到50万元。宁陕县为了用活用好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的新思路、新办法,推行以“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龙头带动,产业发展”的小额信贷新办法。几年来,小额信贷在推进农村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模式
为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的新思路、新办法,2006年县政府制定了“财政扶贫资金到户贴息贷款实施方案”和“扶贫资金小额到户贴息贷款管理办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着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难问题,着力提高贫困户信用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作用,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有效扶持。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坚持与“富民强县”工作思路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扶持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小额信贷扶持资金运作程序上,采取贫困户申请、贷款评审小组审定(由群众推荐3—5名群众代表组成初审小组,对贷款户进行初审)、村委会申报、乡镇人民政府确认认可;信用社调查评估、考察、与贫困户签订贷款协议、投放贷款、结息收本等工作机制。在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上,上级扶贫、财政部门对我县小额信贷贴息资金逐年加大投放额度。县信用联社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多方筹措资金,2006年投放600万元,贴息规模30万元;2007年投放1200万元,贴息规模60万元;2008年投放1500万元,贴息规模75万元。
2006年至2008年在全县14个乡镇98个村累计投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300万元,扶持了2869户贫困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0%,集中扶持蚕桑、蔬菜、香菇食用菌、经济林果种植、畜牧产业、药菌产业和特种植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这些资金的投入,及时解决了贫困户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增收致富产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小额信贷扶贫以来,全县发放的小额信贷扶贫资金运行良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5、2006、2007年获得小额信贷扶持的农户户均分别增收161元、151元、278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达到了“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目的。广大贫困农民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充分反映了国家扶持深得民心,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富民强县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重要举措。
二、小额信贷扶贫发挥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扶持了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扶持,出现了以丰富乡、金川镇等以发展天麻产业为重点的天麻基地、村、组和专业户;以龙王、梅子等乡镇发展蚕桑产业为重点的蚕桑基地乡镇、村、组和专业户;以新场、皇冠等乡镇发展猪苓为重点的猪苓基地乡镇、村、组和专业户;以广货街、城关镇等乡镇发展旅游农家乐产业为重点农家乐;以新场、皇冠等乡镇发展蜂蜜产业为重点的蜂蜜养殖村组和专业户;以城关、汤坪、太山庙乡等乡镇发展香菇食用菌产业为重点的食用菌村、组和专业户;以江口、广货街等乡镇发展养殖优良的仔猪、商品猪、牛、羊为重点的一批乡镇村组和专业户;以旬阳坝镇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为重点产业乡镇,以城关镇为主发展特种植养殖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重点村。
2、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据调查,皇冠镇兴隆村贫困户黄忠祥、黄忠堂、康连德家庭比较困难,属贫困户,2001年三户各申请小额信贷3000元用于栽种猪苓,今年每户仅猪苓收入近万元。特困户黄忠祥,全家4口人,在还清当地信用社贷款时,又饲养母猪4头,当年纯收入近万元,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由于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直接落实到户与解决群众温饱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上,在关键时刻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资金及时到位,有效地解决了广大贫困群众想发展,缺资金的矛盾,为广大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经济基础,增加了收入。自实施小额信贷扶贫以来,广大贷款农户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药菌产业以及农民小型加工业等,使全县3432户12855人提高了生活水平,稳定了农村,为创造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用财政贴息方式争取农村信用社资金支持,使农民得到实惠。政府通过财政贴息方式,调动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项目的扶持力度,实行对农户的小额信贷贴息,政府贴息出大头,农户只拿小部分利息,让农民真正的得实惠。从2004年以来,财政贴息250多万元,调集农村信用联社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扶持3432户贫困农民,农户户均直接得到728元的实惠,直接减轻了农民负担,更重要的是扶持农民户均贷款1.456万元,农民户均能增收800元左右,用“小钱”换来了“大钱”,换来了农民增收,换来了效益,换来了民心,换来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5、强化了服务意识,树立了政府形象。为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政府牵头,组织职能相关部门建立和落实了层层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全方位为贫困农户服务的意识,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落到实处。
三、小额信贷扶贫做法与经验
多年来,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积极处理好扶贫信贷和产业化运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国家用于扶贫开发的信贷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的新方法,达到了“政府满意,金融发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领导重视。首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把小额信贷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政府经常性的专题研究,把小额信贷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分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其次是为确保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建立由县扶贫办、县信用联社、县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再次是成立以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宁陕县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财政贴息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是县扶贫办和县信用联社把小额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工作有力,措施落实,从而为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提供了工作保证。
2、目标明确,重点扶持。几年来,宁陕县按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总体目标来开展工作。在资金安排使用上,把小额信贷扶贫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项目有机结合,与扶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增收致富、产业有机结合。经过连续几年的扶持,目前我县畜牧产业、药菌产业初具规模,为广大农民稳定增收开辟了一条途径。
3、积极探索,开拓创新。2008年,我们在认真总结2006年、2007年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及运行模式上进行了改革,由农户承贷1万元改变为可贷款三万元,由一年贴息延长为1-3年,这种新体制、新办法、新措施不仅解决了政府之忧、信用社操作难,贫困户发展周期短、还款困难等实际问题,做到了广大贫困农户满意,政府满意,金融部门放心,也为小额扶贫不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开创了一条小额信贷扶贫的新路子。
4、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中,县扶贫办、县农村信用联社和县财政局等部门密切配合。扶贫部门认真组织小额信扶贫工作的实施、协调、监督、做好服务,贫困户审核、项目库建设、项目认定和贴息确认等工作;农村信用联社及时审查办理贷款手续和筹集贷款资金,信用等级评定,确保贷款及时到位发放;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贴息资金、监督使用和审核保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以服从和服务于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确保了小额信贷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一是坚持小额信贷规范化操作。2006年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到户贴息贷款实施方案和扶贫资金小额到户贴息贷款管理办法》,统一小额信贷的贷款前调查、审批、发放、审核保障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健全小额扶贫资金运用的审核、监管、监督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二是严格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标准。坚持每个贫困户贷款额度最高不能超过3万元,贷款期限为两年,确保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真正用在贫困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