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神奇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青睐。猪苓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而且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供需矛盾日见突出。位于秦岭南麓的宁陕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猪苓作为富民的一项主要产业来抓。
宁陕猪苓产业发展现状
宁陕县人工栽培猪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群众在长期的猪苓半野生栽培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新世纪初,宁陕县围绕“打造秦岭药谷,建设猪苓之乡”的目标,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相继引进、探索出了半野生猪苓种植技术和立体化种植模式,将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县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130个村民小组,并初步建成江口、旬阳坝、新场等8个猪苓生产示范基地乡镇、10个示范村、8000个示范户,形成了以洵河、汶水河流域为主的两大猪苓产业带。2007年,宁陕申报实施了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9年6月,由省质监局以陕西省地方标准发布了宁陕县制定的秦岭猪苓的生长环境、猪苓菌种、猪苓菌材、猪苓密环菌、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秦岭猪苓六大标准体系,弥补了我国猪苓栽培无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宁陕猪苓产业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猪苓地存数量达到86万窝(2150亩),仅2009年,全县新发展猪苓20万窝,新翻10万窝,实现产值2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宁陕发展猪苓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海拔540——2965米,森林覆盖率达90.2%,年平均气温12.3℃,多年平均降水量921.2毫米,宜种猪苓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加之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和隔离带。
据统计,县境内产各类中药材1034种。常见药材有猪苓、天麻、秦党、秦贝、杜仲、山茱萸、桔梗、绞股蓝、五味子、黄芪、黄芩等,近年挂牌收购药材300种。猪苓是陕西重点保护的22种濒危中药材物种之一。
宁陕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人工栽培猪苓有近30年历史,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猪苓又是国家医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市场前景好、适生范围小的紧缺中药材,目前猪苓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惠的扶持政策,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县进一步扩大猪苓种植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猪苓产业已逐渐成为群众致富的首选项目。
(二)问题。
虽然宁陕猪苓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户分散种植,总体规模小,管护难度较大;二是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进行加工,产品大部分为干猪苓;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自我开发和创新能力低;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给药农提供有效服务;五是规范标准化种植意识薄弱,尚未形成品牌。
做大做强猪苓产业的措施
如何将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黑金矿”,结合宁陕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个人认为宁陕猪苓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国家级猪苓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优选和菌种提纯扶壮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基地建设和科学管理,优化品种结构,规范技术标准,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猪苓产业化经营,使猪苓产业成为支撑宁陕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猪苓生长条件,重点在江口回族镇、旬阳坝镇、皇冠镇、新场乡、太山庙乡、四亩地镇、广货街镇、金川镇、丰富乡等9个乡镇海拔在1000—1600米的猪苓适生区,大力实施猪苓标准化种植,从2009年开始每年新发展30万窝以上,到2012年实现猪苓地存150万窝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一个产业。
(一)示范带动扩大产业规模。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进一步创新思路,通过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从2009年开始,在抓好两沟一线(江口冷水沟、旬阳坝大茨沟和高速路沿线)猪苓标准化种植产业示范点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抓好3—5个品质优良、专业水平较高、规模在5—10万窝以上的种植示范区,到2012年发展26个猪苓种植专业村、培育1000个大户。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农户开展联营结对子活动,鼓励一般干部带头发展,在11个适应猪苓种植的乡镇继续推行领导包抓制度,乡镇主要领导每人每年包抓一个500窝以上的扶持点,副职每人买年包抓一个100窝以上的联系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实现猪苓产业规模的突破。
(二)标准种植打造产业品牌。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和起码要求,没有标准,操作没有依据,质量就难以保证。围绕国家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猪苓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大力推行猪苓标准化种植,并积极申请宁陕猪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力打造“中国猪苓在秦岭,秦岭宁陕为最佳”的产业品牌。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制定猪苓人才培训规划,按照猪苓SOP操作规程,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猪苓种植、销售等方面的人才,及时把最新栽培技术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传送给药农,努力做到“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骨干、乡有推广队伍”,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鼓励、引导药农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猪苓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维权、服务、自律职能,使药农有组织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医药企业联姻,开展猪苓孢子有性繁殖栽培等新技术研究,进行新品种选育、实验、示范,积极推广新技术,使猪苓产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走现代药业之路。
(三)龙头引领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连结市场和基地的桥梁,其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坚持“开放发展”战略,运用现代媒体扩大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切实可行的方式吸引国内外制药企业来宁陕建立药源基地,建加工企业,把生产、加工、流通这一产业链条连接起来,发挥带动猪苓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扶持一两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猪苓多糖、猪苓软胶囊等保健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使生产者增收、国家增税。逐步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猪苓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使用地理标志、统一使用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向外营销,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猪苓产业健康发展。
(四)健全机制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药菌办、财政局、林业局、扶贫办、质监局、信用社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猪苓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夯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切实抓好猪苓产业建设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等工作。同时,强化考核,将猪苓产业发展作为乡镇、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严格兑现奖惩,促使各级各部门都为发展猪苓产业出谋献策、多做贡献,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猪苓产业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多方筹资机制。本着“农户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在认真总结财政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扶持面,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猪苓的积极性。将退耕还林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财源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捆绑起来,逐步建立猪苓发展基金。同时建立多方融资的机制,鼓励干部以工资抵押贷款,聚集社会资金,采取入股、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猪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