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浅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原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09-07 00:00 【打印本页】

 

    为更好地促进“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战略的实施,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保障全县人民身心健康,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县人大组成执法调研组,从2010年7月20日起,对宁陕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贯彻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浅谈如下:

    一、执法总体状况良好
    (一)、防控体系健全。
    从防控体系构建来看:第一,宁陕县成立了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政府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组织协调。第二,在卫生系统构建了一个全面的防控网络。全县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单位135个,有防保人员118人。基本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传染病疫情实现了网络直报,能够较好的开展计划免疫、卫生监督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三,在人畜共患疾病防控中,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负责抓,业务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由县乡镇村各级干部和村级防疫监测员组成的三级疫情监测体系,对人畜共患疾病进行了有效监测和预防。
    (二)、计划免疫可控有效。
    2009年,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计划免疫“七苗”单苗接种率和七苗覆盖率达95%以上。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已多年未发病;麻疹、流脑、乙脑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管理的各项相关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家禽家畜进行了强制性疾病免疫,有效防范了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

    二、执法成效显著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健全网络。在行政管理层面上,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主要领导为主线的协调应急机构。在技术实施层面上,组建了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三是健全制度,强化考核。2007年以来,县卫生部门下发了《宁陕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细则》,进一步完善了防疫人员的管理;加大了传染病防治为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管理,夯实责任。县政府将传染病防治纳入对部门考核的重点内容;县卫生局将传染病防治任务细化,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同时加强督促检查。一方面,县政府督办室强化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督查,另一方面,县卫生局对乡、村两级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跟踪督查,层层通报制度。
    (三)、突出重点,抓落实。一是全县一盘棋,成功预防了甲型流感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暴发流行。期间发放宣传资料20000份,接种出血热疫苗21000人次,接种甲型流感疫苗5200人次,成功救治5例出血热,4例甲型流感病患者。二是认真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监测高危人群138例。三是全面搞好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经筛查,发现并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190余人。四是对乙脑、伤寒、甲肝狂犬病、禽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一律加强了预防的力度。
    (四)、规范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发现管理报告制度。一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行首诊医生负责制、门诊结果登记制、发现传染病报告制、重大疫情每日零报告制。二是建立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县14个乡镇均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县疾控中心设置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公布了疫情报告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对各监测点上报的传染病病例及时审核,发现重大传染病或暴发疫情及时进行报告处理,为上级部门提供准确的疫情信息。2010年上半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丙类传染病无暴发疫情。
    (五)、强化预案管理,提高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围绕甲流感、禽流感、乙肝、艾滋病、结核、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了预警和应急处理措施。一是制定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预案》、《人禽流感预防控制预案》、《甲型流感预防控制预案》、《流行性出血热防治预案》等相关工作预案,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调查、应急处理提供了依据。二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组建了疫情监测、调查处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小分队,为传染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加强应急接种工作,建立有效防疫屏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四是加强医疗救治工作,确定了县医院为我县传染病定点医院,改善了硬件设施,2009年收治甲流病患者4例,全部治愈。
    (六)、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传染病预防监测。一是落实了中小学传染病防治措施,从人员、措施、监测“三到位”,发现可疑疫情及时报告,在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各学校实行了门禁、晨检、午检制度,及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消毒。二是进行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主动筛查传染病源。近几年,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及时发现结核病等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及时隔离治疗,切断传染源。三是对重点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县疾控中心负责定期对城区内大型宾馆等公共场所定期进行消毒,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七)、依法规范医疗服务机构的从业行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一是开展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在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废弃物的处置等方面,重点通过检查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疫情网络直报资料,诊断室、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重点部位和医疗废弃物处置状况,及时发现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三年,县卫生监督所开展执法监督6次,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0家次,取缔非法医疗机构3个,下发执法监督文书180份,净化了医疗市场,规范了诊疗行为。二是开展了以餐饮、娱乐业为主的服务行业卫生监督执法,结合创卫,县卫生监督所对饮食行业推行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和食品原料建证索证制度,并对操作间进行了重点整治和执法监督检查,近三年每年出动监督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检查个体餐饮单位近250家,确保全县无食源性传染病暴发流行。

    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防控意识有待于加强。
    在检查中发现,一是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氛围不浓。表现在学习培训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重点内容知之甚少,有的对此是一无所知。二是宣传氛围不浓,宣传形式单一。其一,表现在主要纪念活动日到来,搞一些有声势的广播喇叭和图片宣传,缺乏生动活泼,深入人心的案例宣传活动;其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缺乏经常性和有效性。表现在平时在网络平台,电视新闻,板报专栏,除卫生专业会议以外的各种会议很难见到贯彻该法的踪影;其三,宣传渠道单一,政府未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纳入常规普法宣传的范畴,而是单一靠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缺乏应有的执法宣传力度。
    (二)对重点单位人群区域设施的防控保障不足。
    检查中发现,一是全县人饮工程建设缺前期防控论证;二是城区供水的水源地污染源未能有效控制。表现在距离县城供水库区不到5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着23户村民,常驻生活100余人。其中由相关部门扶持的养猪大户3户,年产生猪200余头,养鸡大户1户,年产鸡几千只,还有1家豆腐制作大户,年产废水数百吨。除此,还有18户村民,多数居住在水库的周边,有的不超过100米,日常养鸡养猪养牛及生活污水的均直排河道,进入库区,污染了城区供水的水源,影响着宁陕县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三是宁陕县的疾病防控中心,担负着全县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要职责,目前仅有一名年过半百,即将退休的检验人员,由于检验人员的严重匮乏,目前仅能开展简单的生化试验检测,而水质检测中的重金属等理化试验检测却无法进行,同时,由于检测试验人员的短缺,县疾控中心的检测仪器设备无人操作使用,闲置率达50%;三是中小学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而至今600人以上规模学校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备专职校医,600人以下的学校也没有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不利于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科学规范有效防控,加大了重点单位人群传染病防控的难度。
    (三)卫生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传染病防控工作。
    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卫生院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次向人大调研组提出,基层卫生院共有20余名骨干医生被县医院借调,导致基层卫生院另行出资聘请临时医务人员,影响基层卫生院正常运转,也影响基层医务人员的基本待遇,近两年出现了不断地越级信访的问题,而县医院又空缺20余个编制岗位,无法调入所需医务人员,在全县医疗队伍中形成了“急需人才难入列,优秀人才往外流,系统内部技难流动"的问题。形成了“干部群众小病奔波县医院,中病大病跑省城,传染病防控缺人才”的现象。长期以来,不仅使全县干部群众失去了对本县医疗机构的信任,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防控意识。
    一是要把传染病防治纳入政府普法教育的主渠道,做到制度化,经常化;二是要灵活宣传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在鲜活的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应有的法制教育;三是进一步利用好各种媒体、板报、专栏、各种会议和法制宣传日,为宣传传染病防治法服务;四是要强化学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