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亦是重大民生课题。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2012年,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列入依法监督的议事日程,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了使人大依法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宁陕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于2012年9月中旬,先后深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城关镇、筒车湾镇等基层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现场观摩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对宁陕县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现状
截止2012年6月底,宁陕县有个体工商户1200余户,提供工作岗位6000余个,年新增就业岗位1100余个。年实现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安置在1000人以上,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再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6%-4.1%的较低水平,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1.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12年以来,宁陕县开展创业培训605人,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673%,已实现成功创业282人,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20余期培训人员2560人,其中再就业培训258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302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的290%、323%和288%。截止2012年9月中旬,2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4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的72%、72%和7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低于市目标任务0.6个百分点。
2、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使就业规模明显扩大。2012年年初,在宁陕县范围内开展了援助活动。通过提供入户摸底调查、就业服务援助、就业岗位援助、创业培训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同时组织开展了企业用工信息采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共搜集到各类用工信息132条,提供就业岗位8500个。共举行专场招聘会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余份,累计为3200余名劳动者提供就业援助与帮扶,达成就业意向1957人,帮助实现就业人员573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2790人次。农村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6859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99%。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就业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为各类创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413万元(其中担保贷款2272万元,自行贷款财政贴息141万元),直接扶持创业306人,成功带动就业457人。同时,回收到期贷款206万元,回收率达到100%。
3、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促使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进一步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突出抓好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操作程序规范、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工作办法》,为建立就业困难对象帮扶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逐步形成行政主管、就业服务、社会监督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体系。2012年初,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对宁陕县公益性岗位人员情况,进行了清理整顿,实行指标控制,享受岗位补贴满3年的人员退出补贴范围。截止2012年9月中旬,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共有499人(劳动保障协理员14人),岗位补贴标准480元/人.月, 协理员执行协理员工资标准,元至8月兑现岗位补贴194.42万元,预计全年兑现岗位补贴340万元(协理员工资35万元)。社保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第一轮社保补贴政策执行至2011年底,享受社保补贴政策达600余人,兑现社保补贴520万元。2012年6月初,对宁陕县未享受社保补贴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对新一轮社保补贴政策落实进行细致安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县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灵活就业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社保补贴的通知》文件,凡是符合“4050”社保补贴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按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或其中1项社会保险费的2/3进行补贴,补贴期限3年。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补贴申报阶段,据初步统计,符合享受补贴条件对象达230余人,预计兑现补贴资金200万元。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确保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工作进程上,一是按照省市要求,扎实开展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采集实名制录入和发放工作,按照发放程序,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和换证工作,采取由街道社区初审备案,人社部门审核、办证的程序,确保工作不出纰漏,让办事人员满意;二是加快登记证发放速度,对待符合办理条件的人员,做到应发尽发;三是通过《就业失业登记》的发放和后期跟踪服务,对就业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人员和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员信息实行了实名制管理和录入,确保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掌握持证人员失业原因和再就业去向,便于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4.整合就业培训资源,职业技能培训成效取得新突破。一是培训资源得到整合。宁陕县深入贯彻落实《安康市就业(创业)培训管理试行办法》,对2012年就业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进行了招投标,通过招标将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市志成职业培训学校等7个培训机构作为我县定点技能培训机构,技能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充实,培训机构招标结束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以及用工洽谈会,进行招生宣传,把培训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招标结束后,仅一周时间第一个中式烹饪培训班顺利开班。二是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股室业务协作,实行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有效结合,提高培训倍增效应,开展创业培训3期,培训605人,成功实现创业282人,带动就业400余人;技能培训结合宁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和产业特点,从提升培训人员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入手,突出抓好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全县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共开20余个班次培训累计培训达3000余人次,预计兑现培训补贴资金250万元,创历年培训总量新高。三是培训内容多样化。按照“突出重点,全面展开”的基本思路,宁陕县在大力开展烹饪、计算机、食用菌栽培等特色工种培训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劳动者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中式面点、客房、餐饮服务等工种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流动等培训方式,全面扩大技能培训覆盖面。集中培训主要依托定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开展以中式烹饪、计算机、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式面点、食用菌栽培等工种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流动培训主要依托12个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分布情况,在镇社设立培训点,送技术上门,把培训班办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5、抓工作落实,促使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取得实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向经济领域“蔓延”,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踏上返乡行程,我县把农民工返乡看成是“福”不是“祸”,各镇、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狠抓工作落实,引导了一批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农民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的倾向已初显,全县回乡创业热潮逐步兴起,越来越多赚到钱的打工仔回乡创业,走出了一条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新路子。2011年回乡兴办各类企业、实体或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创业人员达到300多人。其中,发展养殖的返乡农民工265人,兴办农家乐的返乡农民工26人,兴办其它实体的返乡农民工40多人,3403人返回原就业地或就近就地就业,其中:从事旅游业469人,从事养殖业265人,从事在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务工510人,发展林下经济349人,从事食用菌生产318人,其他转移就业492人。
三、存在的问题
宁陕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1、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意识能力和创业宣传有待加强。 一是创业宣传的声势不大,宣传面不广。在创业道路上还没有形成创业就是就业的社会氛围。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积极参与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二是全民创业的意识不强。外出打工的多、回归创业的少;等待观望的多;投身创业的少。有的守家恋乡、安于现状,满足小富即安;有的办法不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无论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的富余劳动力,很少寻求创业之路。三是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不够。表现在自主创业的比例低。高校毕业生有的创业后,因缺乏创业的能力和技能,社会资源匮乏,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导致其创办的企业存活期较短,成功率较低。四是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信息不畅,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