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宁陕

穿越人首寨

作者:向征阳 来源:信息办 发布时间:2012-11-05 00:00 【打印本页】

    国庆长假,友人相邀去家乡的人首寨游玩,但思之山道崎岖,路途艰险,我不免心存踌躇。好友洞悉我心思,一番游说之后我们欣然前往。
   
    人首寨,系清末民初时,为躲避战乱而建,位于太山庙镇西方,距该镇政府所在地不过十几公里路程。因其山势陡峭,登山要穿密林、越沟壑、攀岩石,且无路径可循,故人迹罕至。平时,人们在公路上看到的只是它的侧影,与周围山峰无异,未见其独特之处,故不曾引起多少路人关注和兴趣,知晓者甚少。


    天空,艳阳高照,地上,轻风佛面,山清水秀,令人陶醉。一路上,我们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神采奕奕。什么都可以想,啥事都可以说,无拘无束,信水流舟。出发约一个小时后,我们便沿中郎沟来到人首寨山脚。这是条近路,沟的两边零星住着农户,收获庄稼的农民往来穿梭。路旁有村民种植的玉米、黄豆。因水丰地沃,全都绽放着丰收的喜悦,十分喜人。村民房屋也颇有徽式建筑特色。白色外墙,洁净连户水泥路,大红门联,朱门,在蓝天青山碧水的映衬下尽显自然纯真,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在山脚溪边平坦一点地方歇息,把所有水瓶都灌满了水。溪水清冽、甘甜,似母亲的乳汁润泽着山里一草一木,她一路哼着歌谣,灵动、活泼地跳着,恋恋不舍地告别母亲温暖的怀抱,潺潺奔向远方。溪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站在山脚下,人与自然形成鲜明对比,显得那么渺小,如沧海之一栗。仰望人首寨,山高峻挺拔,要仰起头才能看得见天空,天与山峰的边缘参差不齐,淡蓝与黄绿色块经纬分明。山林很静,只见林海涛声阵阵。天空间或划过一两声鸟鸣。或众鸟齐鸣,嬉戏于枝头,像是举办盛会,又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寂静的山林顿时喧闹了起来,愈发显得“鸟鸣山更幽”。


    我们背起背包,相互勉励,长者拄起“拐杖”,开始了新的艰难的征程。上山是没有路的,只能按大致方向探寻前进。有去过几次的人自觉当起了向导,在前面引“路”。有人戏谑鲁迅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进入山林,这里阴暗潮湿,顿感冷气逼面,森然凉意。植被茂密,林木郁郁,葛藤纠结,杂草丛生,绿苔遍布。沟壑溪水婉转,缓处皆聚成潭,其形状若龙盘。间有小瀑滴潭,稍有落差,水声悦耳、隽永。人常说柔情似水,你看那些大石随意摆放,给水使绊儿,然而,水不恼不燥,依着自己的秉性觅缝前行,或成小溪或成暗流。浮游的四足昆虫嬉戏在水面腾挪忽闪,它那纤细的四足在阳光的投射下,显现在水底的投影煞是有趣。潭水无半点纤尘,置身潭边,有“潭影空人心”之感。

    行走间,意外的收获总能使人喜出望外。一颗躲藏在草丛中野栗偷偷探出头来。浑圆、饱满、亮丽。嚼在口中,丝丝香甜沁人心脾。用树枝拨开周围的树叶,一颗颗板栗就像被揭开盖头的新娘,初出闺阁面含羞,清新,楚楚动人,还蘸着清晨的露珠。抬头间,发现同行者都忙得不亦乐乎——吃着、寻觅着。有的找到野栗树用尽全身力量蹬几脚,像是拳头打进了棉花,所有的力量被豁达的栗树悉数吸收了。于是,一个、两个前去帮忙,团结力量大,野栗就像冰雹一样,打在树叶上“啪啪”作响。每个人的口袋都装得鼓鼓的。我们吃着、说着、笑着。突然发现树上的松鼠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瞪着我们,将身体藏着,只露出小巧的脑袋和毛茸茸的尾巴,似乎在嗔怪我们打扰了他的美餐,或者是没打招呼就强行分享了他的“美味”。正说着,只见松鼠狡黠一跳,便隐没了踪迹。这野板栗看起来与市场所买的无异,但吃起来却迥然不同,尤感香脆可口。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大自然的热情招待和无私馈赠而心境不同之故吧。


    越往上走,山势越陡。林木高大,枝繁叶茂,怪石嶙峋,恣意摆放。藤蔓翠竹、碧草野花、飞瀑溪潭、鸟鸣虫曲,原汁原味,杂然而陈。深入林间,我们就像置身茫茫绿色海洋之中。那种绿色博大无边,肆意铺张,就连鼻孔呼吸的气息都有一种绿色味道。同行者彼此照应,前者呼,后者应,少却了刚进入山林时追逐那林间斑驳光影的轻快,时而越过阴暗潮湿的沟涧、时而穿过密不透风的茂竹、时而爬过令人心惊胆战的岩石、时而走过横亘在林间的朽木……很多时候,我们手脚并用,你拉我推,一步步艰难地向前推进着。忘记了脸上、手上被荆棘刮破的疼痛,顾不上拍去裤管上、衣襟边摔倒时留下的泥土。有时,正当你要爬上某个地方的时候,却让你又滑下去,再“表演”一遍。这还算是幸运的,如果运气不好,当你没抓住要往下滑,下意识的去抓旁边的“救命稻草”,结果疼痛肆掠,原来是一树的荆棘。最为经典的镜头是,一位同行者滑下去用力去撑一棵脚边的树,结果树应力而倒,差点再次滑到。原来树枯死已久。那动作真是既滑稽,又惊险。让我们再次相互提醒要格外小心这“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茂林。


    移步换景,景随步移。山里处处是景,令人心动。猛一抬头,只见眼前赫然开朗。同行向导大声疾呼:“锦鸡石到了!”登上岩石,眼前一片空明,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山风徐徐,轻轻地吹着的舒张的毛孔,只觉得浑身舒畅,上山的艰辛与劳累顿时消失殆尽。只见人首寨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如刀削斧劈,拔地而起,矗立于山头。左右各一,既相得益彰、遥相呼应,又各具特色,相互独立,形成对峙局面。令人尤感天地造化之匠心、自然鬼斧之神奇。环视之,不禁使人联想浮翩——整个山谷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那直插云霄山峰酷似两个手指,石柱一般,莫非是如来佛祖“五指山”?威风凛凛,又似门神,亦或是开天辟地之时女娲娘娘派遣来镇守此地的两位山神?阳光从背面斜射过来,金光万道。绝壁处,烟雾氤氲,在阳光的衬映下,如梦如幻,虚无缥缈,变幻莫测。这岩石也颇为怪异,兀自地从山坡上旁逸斜出,细观之,状似展翅欲飞的锦鸡,故而得名于斯。据同行者介绍,这是一睹人首寨雄姿最佳地理位置。是啊,像是苍天垂青,特赐的一块灵石,专供世人瞻仰。我们紧抓良机,以山为背景拍照合影留念。


    越往上走,其艰难险阻之度令人望而却步,超乎想象。这就需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没有退缩,没有谁打退堂鼓,尽管身疲力竭,却都焕发出了无穷的斗志和勇气。我真佩服同行中的长者,不仅没有掉队,较之我们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山峰三面绝壁,只能从背面绕着爬上去。为什么要说“绕”,因为很容易“碰壁”,有的岩石我们还能抓着树枝或者竹根,手脚并用攀爬上去,爬不上去了,砍棵树做梯子,而有的却无所依附,只能绕道而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完成了“一步登天”之举。山高人为峰,攀登山峰的乐趣就在于爬上山顶时刻征服所带来的舒心惬意。我们就像是经历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唐玄奘。


    我们都迫不及待攀上峰顶。这里,地势平坦,面积不大,怪石点缀,错落有致。这里,灵木仙草,随意舒展。天高地阔,云蒸霞蔚,真像是修道成仙的绝佳圣地。这里,树、石、草、花,静谧和谐而又神秘,尽显勃勃生机,是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结果。树叶间,依稀可见残存的瓦砾。环顾四周,树枝掩映下石头砌成的“城墙”尽情昭示着历史的厚重,城门字迹清晰可辨。岁月蹉跎,昔日固若金汤的“城墙”,现在一片荒芜,只剩下断垣残壁。拾起一片瓦砾,也拾起了一片苦涩的历史记忆——蹁跹的思绪似乎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个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的岁月,战火的罪恶将人民群众逼到了生活的低谷,使他们不得不高峰建瓴,躲避战乱。我似乎看到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负荷沉重的担子攀爬人首寨送粮、送水的情景。

 


    伫立峰顶崖边的一块巨石上,极目远眺,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巍峨的群山连绵起伏,莽莽的峰,首尾传承。山抹微云,似一幅幅巨大的中国山水画。细观近处,真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周围山上,高高低低的树五彩斑斓,层林尽染,密密麻麻、紧紧地挨着,俯瞰下去,就像一簇簇巨幅缤纷锦缎,阳光再为其镶一道金边。风吹过时,似波涛般此起彼伏。蓦然回首,片片黄叶在空中打着旋儿、似蝴蝶翩翩飞到你的跟前,有的飘在你的脸上、有的落在你的足尖上。拾起一片金黄的落英,脑际闪过泰戈尔的诗句:“……秋天的黄叶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缝罅中那棵树,涂满了季节的色彩,树叶未尽离去,摇曳于风中更显风姿绰约,黄里透红,抒写着“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传奇。真可谓是一树相思一树火,一树深情一树金。

 


    盘坐于石上,闻林海涛声阵阵,看天空风云变换,蔚为壮观,使人心旷神怡,心肺顿洁,宠辱偕忘。同行者一起直抒胸臆大声吼叫,声音淹没于无形。一位同行者讲起了此峰上关于“飞虎”、“黄金柴”的故事,惊险刺激,引人入胜。


    山风轻抚,衣襟随风而舞,突然觉得自己幻化成了临风飘举的仙子,或是云游四海的神仙,游弋天地间,来去自如。斯情斯景,直让人想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饱览胜景后,开始搭灶架锅,筹备做饭。我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而我,偷偷溜走四处拍照去了,只恨相机不能装下这无限风光。农村长大的,做饭轻车熟路,没多大功夫,林间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煮的第一锅泡面,我们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皆感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泡面,诸位其狼吞虎咽的吃相令人忍俊不禁。没想到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垃圾食物的方便面,却也这么有滋有味儿,真是饿了吃什么都香。


    饭毕,我们再次登上岩石休息,没有谁说话,似乎都陷入了沉思。回首来时路,几多汗水,几多艰辛。“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管我们经历了很多挫折和艰险,但终有所获。如果蛰居在家,或者知难而返,能领略到这无限美景吗?更为重要的是锤炼了我们的意志。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亦如这登山之路,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征服,去奋斗,只有坚忍不拔、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人,才能领略到人生之胜景。


    白日依山尽,暮霭入林中。我们收拾好行囊,披着脉脉斜晖,踏着暮色,乘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