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五 郎 关 记 忆

作者:阮 杰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03-25 00:00 【打印本页】


    说城不大,张家李家,闹出风流事,不到一刻钟,满街便有了话题被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往来的客人也无法逃避人们关注的目光,时刻处在曝光状态,被追逐、被猜测、被欣赏。

    说镇不小,一眼看不到头望不到边,说不清道不明游客往来的次数和千万只被吸引的目光,还有古镇那许多久远传奇的故事至今在那里收藏。

    其实,这里是地处秦岭南麓腹地的宁陕县城,百姓称之为关口,文人却称五郎关口。无论何种称谓,它不过是地名而已,要有说道,五郎关口很有来头,也有故事。

    我是八十年代初走进这座山城的,一晃30多年与之相伴,所见所闻,却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每当回想起这里的今昔,就像一个行路者,走过了很远的里程,突然回首,再看这座城的模样时,有种似曾相识的一位纯朴稚嫩的“山姑”瞬间变成了时尚现代的山野“洋妞”般的感觉。

    平心而言,古朴与现代相比,我更留恋古朴。因为古朴有着地道的本色,有着山野的气息,有着原始的影子,更有着先辈遗留下来的远古故事和让人感动的文化细节。就拿五郎关这地名的由来说起,先辈们很早就有考究,即关口谓长安河上下两道关口与西沟谷和渔洞河谷的总称。曾经赫赫有名的子午古栈道非常险要,其中五道关隘最为险恶。这五道关从北往南依次为石羊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和五谷关。当时由于白莲教起义遍及蜀、楚、陕三省,为保陕西安宁,朝廷在这里设置巡检司,派官员驻守。传说杨五郎带兵路过地,见此关隘极为重要,留守了多日,后来官兵守卫的五座山头犹如五壮士的身影至今隐约可见,由此五谷关被改称为五郎关。

    五郎关口虽在秦岭深处,却与大都市古城西安只有一山之隔,近在一步之遥。高速公路未通之前,210国道成了北去西安南通巴蜀的交通枢纽,不论官员平民或者客商往来都要在这里停留,多数要住居一宿,给这座城镇带来了生气和繁荣。七、八十年代,关口汽车站、第一旅社、第一食堂、百货公司、贸易货栈、土产公司、副食公司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购公共汽车票经常排着长队,住店只能睡通铺,就是买几个馒头还得对营业员陪着笑脸。那时关口上街是最热闹繁华的地段。有名的“徐氏面馆”特色小吃扯面,由于做工精道,味道可口,远近有名,许多客人闻讯前来品尝,更增添了山城的人气。来到关口的人们摩肩接踵,在狭窄的街道上行走着,街边摆放着各类水果、粮食、布匹和纸张。“程氏布庄”“廖氏药店”等百年老店在当地有着相当的影响。低矮的青瓦木板房给老街添出了许多古朴的幽香。屋檐上的石莲花开过了一遍又一遍,屋檐下的杂货铺、裁缝店、理发店、小吃店……把街道的门面占得满满实实。“三六九,关口走”。那时赶场(集)成了百姓挂在嘴边上的事,住居县内或者邻县的群众无论晴雨、风雪几十里、甚至百余里往关口赶,地道的山货特产都往这里集中,往来的客商川流不息,采购者常常是背着背篓,腰挂布包,手提竹篮,肩挑担担的奔走在大街小巷里,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一幅古镇繁华市井图。

    那个年代,走在大街上,哪个是公家人,谁是乡下人就凭衣着就能一眼辨认出来。你看,买皮鞋的八成是拿工资的公家人,买了皮鞋,还得给皮鞋钉铁掌,为的是经久耐磨,因此,走路蹭蹭作响,一幅绅士风度,关口老街道泥土镶嵌的鹅卵石被磨得铮铮发亮,许多店家的石梯台阶也被踩得凹凸不平。雨季里,男女老少手撑油纸伞,脚穿长筒靴穿梭在人群之间,那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俯瞰县城全景,房依山而建,堤傍水而修,大街小巷纵横交织,错落有致。与我一同欣赏街景的文友指着从东流来的长安河对我说,这河从两山间穿过,冲出一长形的河道,以前人们沿河边盖房形成两条街,因东西长,南北窄,两面的山形成一豁口,这山城就像是一条小舟顺河向西而去,时间长了,人们便称关口为“舟城”。老领导徐山林曾在宁陕视察调研工作时,对山城精致的建筑,古朴的风貌,秀丽的山水很有一番感慨,挥毫泼墨写到:“终南碧海一舟城,三面流水四面林,深山古镇新姿好,迎来送往多少人”的诗句。“秦岭笔会”期间,应刘云副县长之邀,《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安黎以及全国著名作家北野、张洪波、李琦、王潇然、商子秦、朱文杰等在宁陕采风时,都异口同声的说道:“人在宁陕,犹如身在画境。”其中一位作家在文章里这样写到:“在宁陕大街上看那些行人,有仙风道骨似的,这是九分的山赐予的气度,那半分的水也具有旁处没有的风韵。县城沿长安河两面展开,长安河潺潺的流水声伴着山城人昼夜清音泛泛,当真使人如涤心肺,如醉肝脾。”

    的确,县城五郎关口建在此地,有着四面环山,三水环绕的特殊灵气。山奇俊险造就了居民的风骨,山水灵秀孕育出男女的姿色。你看在街上行走的一群姑娘皮肤白皙,长身玉立,不似纯粹北方女子那样粗壮,也不像南方姑娘那样纤巧,而呈现一种恰到好处的不失丰满的苗条。受古都西安文化的影响,生在穷乡僻壤的山城女子也追求大城市的美。她们走在大街上,一律地昂着头,挺着胸,矜持的嘴唇紧闭着,决不随便露出一丝笑容。追求时尚,穿戴时髦比起城市女子毫不逊色,去年流行黄色,于是,大街小巷如同秋风吹落叶一般满街黄。前一阵流行黑色,满城的黑色如同打翻了墨汁,随处可见。其实关口女子待人热情厚道,虽说比南方女子少了许多外表上的客套,而对你的亲热有着实实在在的诚意。别看她们扭扭妮妮,推推搡搡,不大自然,实际都是健康的挽留,热诚的邀请。不信你看那一双双深潭般美丽的眼睛藏着无限的情谊,一张张秀气的鹅蛋脸,两颊似抹胭脂一样的红润,这都是天然的、自在的,另一些着意修饰自己的姑娘也无可非议,更以浑身妩媚的光彩构成了一道山城靓丽的风景。

    如果说,山城女子是美的化身,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那么,这五郎关口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就是新世纪的杰作。吊脚楼被人们远远丢在脑后,低矮的木板房被拔地而起的小洋楼所替代,土石街道变成了洁净的水泥、青石大街,长安河两岸汉白玉栏杆整齐的列着方阵,迎接着八方来宾,玉兰树、桂花树、纤纤杨柳树那片片绿叶,朵朵馨香的花蕾迎风摇曳,向来宾们点头微笑。就连年逾古稀的相思红豆树也“焕发青春”,绽开银白色的花朵,张扬那诱人的魅力。街心花园、政府广场、滨河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干群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而且给关口这座古镇增添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漫步在横跨长安河上新修的几座桥梁上,举目望去,你会感觉这城长高了,长帅了。你看长安河两岸,排排店铺,被装修得洁净明亮、落落大方,时装店、皮鞋店、百货超市那琳琅满目的名牌商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然而夜晚,霓虹灯闪烁的山城,幽静的小巷里溢出的馨香仍然保存古老的气息。香浓沁肺的腊肉,鲜嫩可口的豆腐,传统小吃洋芋糍粑、神仙豆腐和清浆子、浆粑馍,这些特色地方小吃是当地和外来旅客的最爱,依然保持着古老的作坊和传统的做法,而且越做越地道,永远传承下去成为山城不会改变的习俗,也是关口古镇流传至今让人能够品味过去,怀旧思源的一隅。

    如今,西汉高速公路的贯通,拉近了宁陕与大中城市的距离,而关口这座新型城镇的崛起,成为远近有名的旅游山城,宁陕这个雅号也随之名声鹊起,五郎关口成了历史的代名词,也是人们追忆往事的源头。登上仿古建筑的五郎关城楼和栈道的走廊上,会隐隐约约地听到子午古栈道上为杨贵妃送荔枝的马蹄声,人们也会想起五壮士守卫关口的那段传奇动人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