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家乡的事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是我多年一直想做的事。但因身心变懒,所以始终没有动笔。
近日,笔者随领导下乡调研,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兴奋、一种激情、一种情感由然而生,它激励了我把看到的事,想说的话写出来。
沿着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江(口)七(亩坪)”公路顺河而上,大约3公里多的地方就到了曹家院子,它就是我的家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渡过的,现在虽然离开家乡30年了,但过去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62年我随母亲从城镇下放到农村,回到我的家乡——曹家院子。那时,家乡相当的贫困,老百姓两头不见天的劳做仍然吃不饱、穿不暖,住的都是青一色的毛草房、垛木房,瓦房都很少有,只有劳力多的家才修得起、住得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话不通、电灯不亮,唯一一条通往江口街的羊肠小道,不仅坡陡,而且长满荆棘。因地贫脊,在极左错误路线的迫使下,生产队大面积的开荒,群众早去晚归,起早贪黑辛劳耕作,饿了,啃几口窝窝头,烧几个包谷棒子就算充饥了。村级小学破烂不堪,墙斜顶漏,桌凳破旧。记得有一次,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像一串串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从房顶滴向教室,为不影响上课,同学们个个披起了塑料薄膜,看上去好似“白人儿”。
逢年过节,哪家煮点好吃的,还不等做熟,院子里的小娃子早已围满了锅台,高兴的不已乐乎,抢着、争着要。我们是干部家属,除母亲挣点工分外,生产队每年还有点“照顾”,就那还是欠帐户,父亲每月42•5元钱的工资既要供我们兄弟仨人上学,还要给生产队交纳口粮钱,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幸好我母亲知书达理,自强能干,才使我们渡过了难关。30年过去了,但有两件事至今难以忘却,一是生产队来了县里、公社的干部,队长总喜欢把他们安排到我们家吃饭,不管是领导或一般干部,母亲都是一样热情接待,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说是“招待”,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平时我们省吃俭用,把米面、鸡蛋和少量腊肉合理搭配,能节省的尽量节省。可县里、公社来了客人,我母亲一点也不吝啬,尽量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撑面子。做米时,锅底下垫的都是洋芋疙瘩或红薯块,上面盖着很少的白米,饭熟了,母亲先给客人盛一碗白米饭,我们就吃“干洋芋”。不仅这样,而且我们仨兄弟从不上桌子,因为菜太少,太贫穷。二是由于当时经济十分落后,一个劳动日只图2角钱,辛劳一年还包不住口粮款。穿的衣服大多都是老的穿了少的穿,大的穿了小的穿,一件衣服补丁连连,但洗得却很低干净,穿新衣服简直是一种奢望。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我们仨兄弟慢慢大了,暑、寒假都参加生产队劳动,给家里挣工分。记得有一年,生产队副业好,劳动日值长到了3角多,年底决分我家也分到了120元钱。过年时,母亲给我们仨兄弟每人缝了一件“灯芯绒”衣裳。穿着新衣裳高兴的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简直连路都找不到怎样走了,我们高兴、欢喜,可院子里的小伙伴更多的是羡慕和祈求。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穿新衣裳。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的长兄和小弟先后考入理想的中专,我也于1983年怀着美好的憧憬,走出了故里,参加了工作。后来考虑母亲年岁已高,就医不便,也将母亲搬到江口街上居住。参加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和亲情关系我去过曹家院子几次,每次去家乡都有一些变化,但变化总是不那么明显,不那么耀眼,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山河依旧,面貌未变。
这次回乡,让我感慨万千,兴奋异常。一条宽敞的江七通村水泥公路穿村而过,昔日旧学校早已不见踪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栋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大部分群众也从深沟野凹搬到了公路边,住进了样式新颖、构造别致的小洋楼,用的是自来水,看的DVD,玩的是飞利普,骑的是富雅达,真可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还不算,站在学校操场俯瞰对岸,百亩良田尽收眼底,青悠悠的稻谷随风飘荡;沿着公路向两边望去,到处都是枝繁叶茂的板栗、核桃园……
随后,我走进一户农家,看到故乡人回到家乡,主人显得十分热情和高兴,又是沏茶,又是装烟,忙得不已乐乎。座定后,我问话说:“好几年没回来了,家乡变化真是太大了。”这下打开了主人的话匣子,“不是吗?你看你在生产队的时候,家家户户穷的叮当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来了人客连顿饭都管不起,现在可好了,吃穿用都不愁,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等会我带你好好转转,有些地方你可能已经认不出来了。还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啊!”
说话间,主人做好了午饭,端上了粉皮腊肉、韭菜炒鸡蛋、酸辣土豆丝、白米饭,拿出了包谷酒。我们边吃边聊,显得十分亲热,不大功夫,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了,我起身道谢,准备告辞。主人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好象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一再重复说:“欢迎你以后多回家看看,现在百姓富起来了,不管你住多久,我们都管得起。”
在难舍之中,我离开了养育我的故土,离开了纯朴的家乡人民,但我也从他们谈话的字里行间和表情中,看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欢欣和喜悦。
近年来,宁陕县委、县政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以争创一流,开拓进取,小县也敢创大业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宁陕人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新型农民的风采,改变过去、改变人生,创造着新的辉煌和业绩。家乡的变迁,仅是宁陕农村改革变化的一个缩影。